說了這麽多,肯定好奇是怎樣的畫作才能得此殊榮,那就快來文中欣賞下吧~
美有三個要素:第壹是壹種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東西就是醜的;其次是適當的比例或和諧;第三是鮮明,所以鮮明的顏色是公認為美的。
—— 托·阿奎那
弗雷德裏克·萊頓(1830~1896),1878年,當選為(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院長。1896年,受封為男爵。他是英國唯壹獲此殊榮的畫家,是英國十九世紀最著名的畫家,在英國繪畫史上享譽極高,他以極其輝煌的藝術風格沖淡了雷諾茲,成了英國皇家學院派的代名詞。與維多利亞時代的著名畫家不同,身為畫院院長的萊頓,不僅不是美術學院的學生,甚至不是在英國本土接受的教育。足跡所至,萊頓在布魯塞爾、巴黎和法蘭克福斷斷續續上學,並進行美術培訓。
萊頓的父親是位古典藝術的愛好者,他對幼年的萊頓留下深刻的影響。萊頓9歲開始自己作畫。10歲隨父親來到羅馬,師從壹位叫梅利的畫家,在那裏獲得了繪畫知識。13歲赴德國,曾在法蘭克福美術學校學了壹段時間,14歲又來到藝術之都佛羅倫薩,這些流動生活使萊頓擴大了藝術眼界。在佛羅倫薩偶遇美國雕刻家波沃爾斯 , 他看了萊頓的畫對他父親說,“自然”已經賦予了他。並告訴萊頓,“妳將成為壹個像我壹樣令人滿意的傑出人物”。
這幅作品取材於希臘神話。珀耳賽福涅是農神德墨特耳的女兒。冥王哈德斯愛上了她,把她劫到冥界。農神因失去愛女,悲痛萬分,不再賜予人間谷物收成,因此人類瀕臨滅絕。主神宙斯見此情景下令冥王立即將珀耳賽福涅送還其父母。萊頓的《珀耳賽福涅歸來》就是描繪這個情節。題材對萊頓來說不是主要的,而是通過古希臘神話故事中的神人描繪,借以傳達自己的美學觀念。畫中珀耳賽福涅幾乎是飛降到人間,親人相見悲喜交加。畫家著力描繪畫中人的動態和風動的衣褶變化及完美的人體造型。構圖有運動感,在山岡的壹角,天與地又形成強烈明暗對比,使珀耳賽福涅的形象更加鮮明突出。
萊頓善於描繪女性,並賦予她們以高貴氣質。而且因古典主義繪畫原則,使他筆下的女性楚楚動人。《哈雷姆之光》中,萊頓將照鏡子的女子表現得美艷驚人,拉長了的身材,豐腴苗頭而富於風韻,長裙被細致地描繪出圖案紋樣,富於質感。整幅畫傳遞出壹股貴族氣息,展示出壹種古典的美。
妳想成為“我在眼緣”的主角嗎
請點擊下方鏈接:
期待妳成為我們的“眼緣”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