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汝財:掌心藝術中的大千世界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李石營 文並攝影
作為壹廠之長的張汝財,繁多的廠務工作和社會活動
使他白天時間安排得異常緊張,
夜晚便是他進行創作的黃金時間。
大不過把握、小則如拇指的透明水晶壺裏,壹幅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精美畫面,依附在那嬌小玲瓏、晶瑩剔透的壺體上,讓人愛不釋手。這就是馳名海內外的袖珍藝術珍品——中國內畫鼻煙壺。
我國的內畫藝術源遠流長。據史料記載,它發祥於嘉慶年間,鼎盛於光緒年間,流傳至今,分京、冀、魯、粵四大流派。衡水是內畫藝術“冀派”的發祥地。此文中介紹的主人公——張汝財,便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和中國輕工業總會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冀派”內畫藝術的佼佼者。
兒時的張汝財喜愛畫畫,常以沙灘為紙,樹枝作筆,畫人、畫物、畫景。成年後有幸拜在內畫藝師王習三門下從師學藝。如饑似渴地求知欲望、聰慧敏捷的才思悟性及踏踏實實的勤奮努力,使張汝財很快便在同行中脫穎而出。今天的張汝財,不僅完整繼承了“冀派”內畫藝術“墨味兒”濃厚、粗獷豪放的特點,又在原有畫風的基礎上融會了現代國畫、油畫的繪畫技法,將中西方繪畫技法巧妙融為壹體,既拓寬了內畫藝術的表現形式,更使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多姿多彩,神韻有加。中國古代傳統風俗畫是張汝財最擅長的。他筆下的仕女人物體態優美端莊,形象溫婉嫻雅,線條奔放流暢,色彩素凈質樸。香港著名鼻煙壺收藏家梁知行先生曾對張汝財的《聽琴》、《鵲橋相會》、《紅樓夢》等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給予高度評價。
張汝財在對傳統內畫藝術不斷推陳出新的同時,多方面加強自己在文學、美學、歷史等文化方面的素養。可以這樣說,他作畫多少年,便讀書多少年,文學歷史、詩歌散文、歌辭詩賦、天文地理乃至儒道學說等等無所不閱。他在通讀完《紅樓夢》和熟詠《洛神賦》後,創作 *** 勃然而發,精心繪制了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史湘雲醉臥芍藥P》和《洛神》,被海外收藏家譽為“意具神足、超凡脫俗”。
他能在寸幅壺內反向運筆達到揮灑自如,酣暢淋漓的境界,
得益於多年臨碑摹帖的外書練習和內書磨礪。
為了使年輕的技工盡快掌握內畫技術,張汝財言傳身教,
經常為他們作繪畫示範。
無論工作多忙,只要不出差開會,張汝財每天
都要親自安排生產,親自檢查產品質量。
雖然內外有別,亦可相互交流。張汝財在與
料胎畫琺瑯的外畫技師壹起研究傳統畫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