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個方面:看紫砂茶具的顏色。
紫砂色彩豐富,除了比較多的栗紫色以外,還有紅紫、褐紫、黛紫等。宜興以外其他地方的所謂"紫泥"燒出來的成品顏色單壹,壹般均呈橙色,細看有壹種黃泥在內的感覺,宜興紫砂壺除了大量以紫紅色為主外,還有綠、黃、黑等顏色,可以說色無相類,品無相同。非宜興紫砂的顏色則單壹、刻板,缺少變化。
有藏家認為,紫砂泥不能過於鮮艷,鮮艷的泥料多是添加了化學原料的。天然的紫砂泥素有"五色土"之稱,就是因為紫砂土本身含有大量的金屬成分。能用原礦泥料配出諸多花色,如果窯溫得當,可以說是千姿百態。
第二個方面是看紫砂茶具的品相。
紫砂除了其材質以外,品類、品相、品格也很重要。紫砂壺造型是存世各類器皿中最豐富的,素有"方非壹式,圓不壹相"之稱。如何評價這些多變的造型,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作為藝術品的壹個門類,紫砂可以滿足藏家不同的心理需求,大度、清秀、古拙的紫砂壺,各有可取之處。但藏家多認為古拙為最佳,大氣清秀次之。
在茶葉市場經營多年的壺商陳瀟表示,"與品質優良的紫砂壺相比,差的壺造型呆板、生硬,因為非手工制作,對線條塊面等的比例細節不註重,因此看起來比較陋俗"。紫砂壺是茶文化的組成部分,它追求的意境,即"淡泊和平,超世脫俗",而古拙與這種氣氛最為融洽。
第三個方面是摸紫砂質感
拿起壹把紫砂壺,除了觀、審以外就是用手去摸,必要時可將壺貼在臉上。因為宜興紫砂土內含相當比例的砂質,摸上去手感舒適,"與肌膚接觸感覺很溫潤。非宜興紫砂土做的壺,看起來光滑,實質上抓在手裏的手感是澀膩的"。壹位藏家這樣闡釋紫砂的質感。"壹般來說好的泥料加好的做工,手感應該是不錯的,加了砂要看砂的顆粒大小,壹般拿在手裏不應有粗糙的感覺。"該藏家接著說。
紫砂壺是實用功能很強的藝術品,尤其需要不斷撫摸其表層,讓手感舒服。另外,紫砂與其他陶泥相比,壹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手感不同,摸紫砂物件就如手摸豆沙,細而不膩。因此業界評價壹把紫砂壺,壺表面的手感尤為重要。
第四個方面是聽紫砂茶具的聲音。
宜興紫砂經人工制作,泥胚經過多次捶擊、整壓,再經多道工序,其上面制作者的手指印紋可謂上千萬,燒成後敲擊的聲音比較清脆,非宜興壺成型時只是經過泥漿從轉盤中旋出,或從模型中做出來,泥料未經擠壓也沒經過藝人用手推、捏、摸、順、刮等手工工藝,因此缺少情韻,敲起來聲音會發悶。紫砂壺的聲音要結合很多因素,和胎的新老厚薄都有直接關系,如果聲音太尖銳了,則多半是新壺,如果極尖銳清脆,也許是化工泥的。
第五個方面是看紫砂茶具的內部。
制作紫砂壺經過多道工序已經很難看出手工痕跡,但仔細觀察觸摸壺內部卻可發現壹些跡象,"例如嘴與壺身銜接處,如果是手工黏合的,則在交匯處總有壹點痕跡顯示出來,因為制壺者很難將壺的內身修整得很光滑,再說也沒有必要去處理得很平整"。對此藏家傅鋼建議,對壺的判斷需要冷靜客觀,想了解紫砂陶藝就要多欣賞歷史傳器,這樣可以了解紫砂泥料的發展脈絡;同時可以了解紫砂陶的基本語言,這樣才能會看壺,很多困惑自然迎刃而解。
紫砂茶具,由陶器發展而成,是壹種新質陶器。它始於宋代,盛於明清,流傳至今。至於紫砂茶具由何人所創,已無從考證。但從確切有文字記載而言,紫砂茶具則創造於明代正德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