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成都博物館鎮館之寶

成都博物館鎮館之寶

成都博物館鎮館之寶是天府石犀。

根據《華陽國誌》的記載,傳李冰治水時,曾造五頭石犀厭水精。成都博物館也有壹頭石犀,它長3.3米,寬2.1米,高1.7米,重約8.5噸,2012年出土於成都天府廣場東北側,形狀似犀,整體雕刻風格粗獷古樸,作站立狀,軀幹豐滿壯實,四肢粗短,下頜及前肢軀幹雕刻卷雲紋。

體型巨大的犀牛是迄今發現的我國同時期最大的圓雕石刻,具有極高的考古和藝術研究價值。石犀憨萌的外表莫名讓人覺得可愛,市民們親切地稱它為“萌牛牛”。

“萌牛牛”剛出土時,全身是“病”,令人揪心。表面被鋼筋混凝土覆蓋,其余部位有風化粉化、片狀剝落、缺失等多種病害,情況之復雜,保護難度之大,實屬罕見。

2013年初,石犀保護有了初步成果,為了讓廣大市民能夠提前壹睹神獸風采,成都金沙太陽節期間,石犀在金沙遺址博物館進行了為期20天的短期展覽。

2016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將暫存金沙遺址博物館的石犀移交給位於天府廣場的成都博物館。經過文保人員的系統救治和科學保護,神獸終於重見天日,脫離了潮濕和病變,現在健康又神氣地作為寶貴的文化遺產與世人見面。

天府石犀的額發掘:

1973年,成都市政府於今天府廣場北側修建電信大樓,在挖地基時,掘得壹石獸,當時的文史專家認為,電信大樓工地屬於五代時期宣華苑的範圍內,石獸可能是宣華苑瑞獸門前的石獅。但因石獸太重,當時的技術條件有限,未能移出,留於原處。

2010年,由於成都市政建設的需要,電信大樓拆除改建四川大劇院。2012年8月,為配合四川大劇院的修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對原天府廣場電信大樓所在地開始了正式的考古發掘工作。

2012年12月16日,石獸露出真容,埋藏在距地表3米以下地層,為整塊紅砂巖雕刻而成,作站立狀,側身掩埋於坑內,頭東尾西,造型完整,耳朵、眼睛、下頜及鼻部雕刻簡練。根據層位關系和坑內***存遺物的時代特征,專家初步判斷石獸的埋藏時間約在蜀漢末至西晉,制作和使用年代當在秦漢時期。

  • 上一篇:如何看待消失很久的余文樂在悼念安倍慘遭責罵後重新出現參加楊祐寧的婚禮?
  • 下一篇:我出生於農歷3月1987下午6:30-7:00之間。妳能幫我算壹下我的財產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