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的話,我想妳應該是想知道它的年代吧,這個也可以請專家看的。
各時代的銅佛像有各時代的造像特征。這是我們銅佛像鑒別斷代的主要依據。
漢和十六國時期,銅佛像方臉,面目平和,頭發平直,為坐式。這壹時期的銅佛像多為單的,尺幅較小。例如1989年1月,四川綿陽何家山東漢晚期崖墓出土壹株銅質搖錢樹,樹幹上鑄有銅佛像5尊,每尊高6.5厘米,頭後有橫橢圓形光,頭頂有肉髻,雙眼微睜,兩耳較大,上唇有髭,穿通肩袈裟,右手施無畏印相,左手拳執,結跏跌座佛衣下垂呈“U”形,繞於手腕,垂於足前,這是我國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銅佛像了。1972年,甘肅涇川縣玉都有鄉出土壹尊帶華蓋鎏金青銅佛像,高19厘米(包括傘蓋、底座),重0.5公斤,由可拆卸的四部分組成:華蓋、背光和頭光、置於獅子蓮花座上的佛身、四足底座。小巧玲瓏,工藝精湛。筆者考證,它的鑄造和流傳到涇川的時代在公元四世紀末到五世紀初的十六國時期,造型上繼承綿陽搖錢樹上的銅佛像特征。
北朝(北魏以後),銅佛像頭為蓋碗式,長臉而瘦,高鼻大耳,閉目凝神,面目清臒,高額發髻,呈螺旋式,披袈裟,袒右肩。有的結跏跌坐,有的盤腿坐,掌心朝上。佛座或為點腰較矮的須彌座或為4足方座。有的頭攮 項光,有的身後有背光,皆尖,周圍作有火焰紋。北魏造像還有壹顯著特點是主佛兩旁常為1至2菩薩,多為立姿。
隋唐時期銅佛像,頭紮蓮花冠,臉龐發圓,腮發胖,高額髻,身著僧祗支,外披袈裟,寬衣下著百褶裙,垂於雙足。座下有雙層4足高床或單層4足,項或背光為較粗的尖楣形。
宋代銅佛像以菩薩像居多,有的高發髻,臉上胖下尖,身段高長。有的腿為壹拱壹掉,左手臂放於拱腿上,右手往下垂搭,平按於座上。衣裙稍有褶,掉於腿後,左手盤於腿上,右手於腹前伸。佩戴纓絡,身坐兩層蓮花的細腰圓座。宋代出現了普賢、文殊、觀音銅佛像,坐於長方形四腿座上或像背、獅背、猻背上。河北正定隆興寺內有大悲銅菩薩像。通高22米余,***有42臂,造型體型纖細頎長,比例勻稱,衣紋流暢,富於宋代藝術風格。
清銅佛像以刺頭居多,有的刺頭頂上有肉瘤,大耳,下頦有壹道肉褶,脖有壹至四道肉褶,肉褶越多,年代越近。胸前有的鑄有“ㄊ”字,披袈裟、袒胸、盤坐,掌心壹般皆朝上。蓮形或山形座相對前代高,底座無銼痕。銘文或於座腿前。坐姿多樣,腿或壹盤壹掉,或壹拱壹掉。宋喀巴皆戴“ ”形帽。色重顯紅,金水發黃厚。
藏佛像與漢佛像也不壹樣,藏佛像胸高乳大,漢佛像胸平乳小。嵌松石者多為藏佛像,刺頭者皆為漢佛像。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的這件11面觀音,就是典型的明、清藏傳佛教鎏金銅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