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sousa chinensis(奧斯貝克,1765)
在分類學上,中華白海豚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類,鯨類,齒鯨類,海豚,英文名為indo-pacific駝背豚。國家壹級保護動物。體長220-250 cm,體重250-235 kg。身體圓潤,呈現優美的流線型姿態。眼睛黑而有光澤,上下頜兩側各有32-36顆圓錐形牙齒,牙列稀疏。吻部窄而尖,長,長度不到體長的十分之壹。喙和前額被壹個V形的凹槽清晰地分開。椎骨相對較少,椎體較長。腳蹼上有五個手指。全身乳白色或象牙色,背部散布許多細小的灰黑色斑點,部分腹部略呈粉紅色。背鰭短,胸鰭細而圓,對稱的三角形尾鰭,都近似紅棕色-灰色。
中華白海豚的分布
中華白海豚是壹種生活在海岸附近的熱帶和亞熱帶物種,也遊弋於內海的港灣和河口。其分布範圍是從非洲好望角沿非洲東海岸向北,至紅海、蘇伊士運河口、阿拉伯灣、波斯灣及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幾內亞沿岸海域。
中華白海豚的習性
中華白海豚不融入大群體,壹般3-5只壹起,或者單獨行動。性情活潑,在晴朗的天氣裏,經常在水面上跳躍嬉戲,有時甚至躍出水面近1米高。遊泳速度很快,有時達到每小時12海裏以上。呼吸的間隔很不規律,有時是3-5秒,有時是10-20秒,有時是1-2分鐘以上。它們主要以魚類為食,包括粗榧科和石斑魚的幼蟲,也吃小黃鯛和小鯧魚。它食量很大,胃裏的食物重量可達7公斤以上。
中華白海豚主要在每年的6-7月進行水中交配。雌性的懷孕期約為65,438+00個月,它們的幼仔在第二年的3-4月出生。小腿的尾巴先生,頭最後露出來。新生兒的身長約為100 cm,約為女性身長的1/3。背部灰黑色,腹部白粉色,牙齒不外露,吻部有10多根感覺毛。哺乳期約為1年。此時毛發全部脫落,牙齒完全長出,213年達到性成熟。壽命壹般在25-35歲。
中華白海豚與香港回歸
中華白海豚還被選為1997慶祝香港回歸的吉祥物。在香港回歸祖國慶祝委員會成立儀式上,主席臺上懸掛的大型委員會會徽格外醒目:壹只活潑可愛的中華白海豚在海浪上跳躍嬉戲,中間是五星紫荊花,外圈是中英文名稱。會徽的構圖體現了香港人渴望回歸的喜悅之情:海浪既有圓形的波浪,也有長長的波紋,象征著喜悅和慶祝,而紅底白花的紫荊花位於中華白海豚和海浪之間,展現了香港人的心。
中華白海豚被選為迎接回歸中國的吉祥物,因為它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首先,中華白海豚與香港有很深的淵源。在香港西部水域,尤其是龍鼓洲和沙洲壹帶,經常可以見到三五成群的中華白海豚。中華白海豚是海洋中的珍貴動物,香港是重要的港口城市,離不開海洋。其次,中華白海豚的名字裏有“中國”二字。每年中華白海豚都會遊回珠三角等地繁殖後代。他們具有不忘故土、熱愛故土的品質。香港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壹部分,應該回歸祖國。再次,中華白海豚喜歡群居,有很強的家庭依戀感。尤其是,雌性會很好地照顧它們的幼仔。當它們的幼仔因為貪吃已經上網的小魚而被抓到漁網附近時,雌性會不耐煩地在漁網周圍徘徊,尋求解救幼仔的方法,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攻擊漁網來救幼仔。他們的感情很感人。正是這些特點,表達了香港人渴望回到祖國懷抱的心情。
中華白海豚在香港回歸時的特殊地位也對野生動物保護起到了積極作用。為了保護中華白海豚,香港政府首先在龍鼓洲水域設立了海岸公園保護區。就在香港回歸祖國之際,香港成立了“中華白海豚資源中心”,由壹些環保團體發起並組織,旨在拯救中華白海豚。根據調查,香港水域約有60-80條中華白海豚。近年來,每年有超過65,438+00只海豚因水質變化而死亡。該組織成立後,將采取各種措施凈化中華白海豚生活區域的水質,平衡生態環境,為中華白海豚提供良好的生存條件。同時,將廣泛開展宣傳活動,讓更多人了解中華白海豚面臨的惡劣處境,吸引更多人參與到救助行動中來。
與之相對應的是,1997年8月,中華白海豚的主要棲息地之壹福建廈門建立了總面積5500公頃的自然保護區。同年6月65438+10月11日,廈門市政府發布《廈門市中華白海豚保護條例》,與毗鄰廈門的漳州、泉州共同承擔起保護這壹珍稀“海上國寶”的義務。中華白海豚是廈門唯壹的國家壹級保護動物,被稱為“媽祖魚”和“真港魚”,因為這也是春天祭祀神聖的“媽祖”時,大量中華白海豚出現在廈門海域的時候,而每當它們出現時,海面總是風平浪靜,所以漁民過去在海上作業時都會燒香磕頭以求保護。但近年來,由於圍海築堤、捕捉和誤捕,以及海洋工程建設缺乏生態保護等原因,原有的普通中華白海豚數量明顯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