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45年,孫武以齊國貴族的身份,誕生於春秋。
公元前512年,孫武攜其著作,求見吳王。
公元前506年,孫武獻策“因糧於敵”,歷經5場大戰,耗時數日,最終攻下楚都郢。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攻打吳國,在伍子胥和孫武的聯合夾擊下,不得不屈辱求和。
公元前484年,伍子胥被殺,倍感痛心的孫武決定歸隱山林,壹心修訂《孫子兵法》,終成壹代兵聖!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兵書,比如,孫武的《孫子兵法》、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孫臏的《孫臏兵法》,嶽飛也有金庸“杜撰”出來的《武穆遺書》。其中,收藏在山東省博物館的《孫子兵法》成就最高,參考價值最大,被譽為“兵學聖典”。作為抗倭英雄的戚繼光,他也有自己的兵書。
在明朝以前,孫武以後,兵書多以“大戰略”為主,壹直等到戚繼光寫成《紀效新書》,才有相對出名的“實用兵書”。《孫子兵法》是底層的邏輯,博弈出來的永恒智慧,書中的內容,不僅不會隨著時代的更替而過期,還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延伸出更深層次的智慧,甚至,不受地域和語言的限制,傳播到全世界。
早在公元734年的時候,在唐朝留學的日本學生吉備真備,就將《孫子兵法》帶回了日本,並傳授給日本的文士武將。
反觀戚繼光的《紀效新書》,要多具體有多具體,並且實用,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實際、最大白話,最具體的兵學寶典。比如,在《紀效新書·卷五》中就有提到,有逃兵了該怎麽處理,安營紮寨時,要用多大的鍋做飯均有提及。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就顯得有些落伍了。這也導致它今天的名氣,要遠遠低於《孫子兵法》。
《紀效新書》的開篇第壹句,便是選兵之道。在戚繼光看來,城市裏的人多為狡猾之徒,只有鄉野的人,才是老實的,堪以重任的人。這也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
在練兵方面,戚繼光主張“嚴格訓練,反對花架子”。為兵者,熟記號令;為將者,不僅要有領兵打仗的文韜武略,還要和士卒同甘***苦。也就是說,所有將士,壹定要上下壹心,“耳只聽金鼓,眼只看旗幟”,大家***作壹個眼,***作壹個耳,***作壹個心,如此才能戰無不勝!
在賞罰方面,戚繼光帶頭執法,“賞不避仇,罰不避親”,親兒子犯法,也要斬殺,可謂是公正嚴明。
歷代兵書,多以大戰略為主,類似於“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但對大部分人而言,實用性卻不大。有些事情就是如此,看起來容易,實際操作起來,卻異常的困難。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細致到士兵出征時的口糧,可謂是“授人以魚”的典型,“妳聽就我的,保準成功!”這種粗暴的方式,更加直接,有效。
事實也證明,戚繼光的戰略方式,確實簡單有效。在《紀效新書》中,有很多他本人繪制的插圖。這些插圖沒有壹絲“書卷氣”,也不管讀者能否看懂,只要當兵打仗的人能看懂就好了,這就是戚繼光的兵書。用最簡單有效的方式,講述戰爭、應敵、練兵、出兵,這才是《紀效新書》的精髓。
孫武以後,兵書以“大戰略”為主,戚繼光不聽,結果寫成《紀效新書》。以上就是全部內容了,不管是《孫子兵法》,還是《紀效新書》,二者都是歷史長河中沈澱下來的優秀產物。其實,二者,有點像儒家和法家的關系。至於,授人以魚,還是授人以漁,這就根據自身所處的環境所決定了。秦國沒讓孔子入境,到最後不也統壹六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