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人生中第壹次遇見壹個人的時候,心中總會有壹個關於他(她)的印象。這個印象其實就是第壹印象或者說第壹印象。在社會心理學中,由於第壹印象的形成,最初獲得的信息比後來獲得的信息更有影響力的現象稱為首因效應,也稱初始效應。心理學家Ashi 1946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做了壹個實驗。他讓兩組大學生評價他們對壹個人的總體印象。對於第壹批大學生,他告訴這個人,他的特點是“聰明、勤奮、沖動、愛批評、固執、嫉妒”。很明顯,這六個特征的順序是從正到負的。對於第二組大學生,阿希還是用這六個特點,只是順序剛好相反,從負面到正面。結果表明,大學生對被評價者的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受特征呈現順序的影響。第壹組先接受正面信息的大學生對被評價者的印象遠遠好於第二組先接受負面信息的大學生。這意味著最初的印象是高度穩定的,後續的信息甚至無法使其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心理學家陸利用1957中的文字描述材料進行的研究也驗證了首因效應的存在。他用兩段文字描述了壹個叫吉姆的學生。有壹段描述吉姆是壹個友好、外向、善於交際、快樂的人,說:“吉姆去買文具,和兩個朋友在陽光下散步。”他走進壹家文具店,裏面擠滿了人。在等店員迎接他的時候,他和壹個熟人聊了起來...".
另壹段描述吉姆是壹個遲鈍、害羞、內向的人,說吉姆“放學後獨自離開學校,他走在陽光大道的背陰面……”。
魯·秦絲的研究發現,只看外向段落的受試者,大部分都認為吉姆是壹個友好外向的人;大部分只看內向的受試者把吉姆描述成沈默內向的人;然而,當兩段材料壹起呈現時,大多數被試對吉姆的印象只是基於先出現的第壹段材料,無論哪段材料放在前面,第二段材料的影響都不大。
為什麽第壹印象如此重要?這是因為最初的印象對後來獲得的信息的解讀有明顯的方向性作用。換句話說,人們總是以對壹個人的第壹印象作為背景框架,來理解他們後來獲得的關於這個人的信息。例如,根據前面提到的魯的研究,當人們先看外向段落,再看內向段落時,人們會認為內向段落中描述的吉姆的表現是因為他那天在學校碰巧趕上了壹些不如意的事情,而吉姆本質上是壹個外向者。反之亦然。
首因效應的研究告訴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註意給初次見面的人留下良好的第壹印象。但是,在與人交往中,註意不要只給他(她)壹個定性的印象。每壹次交流都能給妳關於伴侶的新信息,妳要根據這些信息隨時調整自己對他(她)的印象和看法。
心理學家做過壹個實驗:讓壹個戴著金絲眼鏡拿著文件夾的年輕學者、壹個穿著時尚的漂亮女孩、壹個提著籃子滿臉疲憊的中年婦女、壹個頭發怪異、衣著邋遢的年輕人在路邊兜風。結果顯示,美少女和小書生的成功率都很高,中年女子難度稍大,小夥子很難搭車。
這個故事說明不同的樂器代表不同的人,所以會有不同的體驗。不僅僅是以貌取人。每個人都知道第壹印象的重要性,研究發現,超過50%的第壹印象是由妳的外表造成的。妳的外表是否幹凈整潔,是周圍人決定妳是否可信的重要條件,也是別人決定如何對待妳的首要條件。
傳統上,在中國,房子會在新年到來之前被徹底打掃。這個時候也要清潔壹下自己,檢查壹下自己有沒有不衛生的地方。所謂“細節顯魔鬼”,有時候就是壹個小細節,會給別人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也許這和妳的生活有關。
禮儀知識很少
第壹印象是由什麽決定的?
甚至在古代,外界就已經要求我們的祖先快速判斷面對的是朋友還是敵人。古人能否生存,取決於他們對第壹印象的準確判斷能力。
媒體策劃專家有句名言:要留下好印象,只需要7秒鐘。通過大量的分析,研究者可以成功地描述影響第壹印象形成的因素。
●超過壹半的第壹印象與外貌有關。不僅僅是壹張漂亮的臉就夠了,姿勢、氣質、表情、服裝都要有細微的差別。
●第壹印象中約有40%與聲音有關。語氣、語調、語速、節奏都會影響第壹印象的形成。
●只有不到10%的第壹印象與言語和行為有關。
實驗表明,當妳遇到壹個陌生人時,妳的發型比面部特征更能吸引陌生人的註意。長發暗示著健康和性感,短發看起來自信而成功,自然、中長且沒有特定風格的頭發讓人感覺靈動而真實。此外,握手還能傳遞重要信息。研究發現,那些與妳直接接觸的眼神握手的人,手掌幹澀,堅定有力,揮桿自然而不是軟弱,濕漉漉,試探性的,不僅能讓妳對他產生好感,還能獲得妳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