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絨花工藝始於唐代,至明清時期,南京已有專業作坊,除宮廷樣式外,多在當地出售。絨花的生產銷售壹般是前店後坊,工人多為同門婦女。以前三山街和夫子廟的店鋪多為傳統老店,各有特色產品。明清時期絨花生產非常繁榮,南京三山街至長樂路壹帶曾被稱為“花市街”。20世紀三四十年代,南京絨花的生產者主要分布在城南大門的東西兩側,以馬巷、銅坊、上浮橋等地段居多。全市約40戶,馬巷有三大名商:柯恒泰、張義泰、馬榮興。其中,出身絨花世家,從事絨花工藝六代的吳昌全是張壹泰的第壹個徒弟。著名老牌絨花藝術家周家鳳,12歲從江寧龍都到南京學藝,還在張藝臺師從吳昌全。同時,周家鳳的著名絲絨藝術家是揚州絲絨世家的王家泰。
1956年,以周家峰、王家泰為首的絨花藝人成立了南京伊美絨花生產合作社,主要生產絨花。周家鳳的《龍舟》、《龍鳳喜燭》、《鳳冠》等絨花具有典型的明代絨花藝術風格,現被南京民俗博物館收藏。
絨花諧音“榮”,寓意吉祥如意,能增添節日氣氛。所以每當“壹物三節”(即婚禮、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人們壹般都用絨花作為裝飾。
南京絨花的題材主要是花鳥魚蟲。顏色以紅色和粉色為主,中綠色為輔,用黃色點綴。對比強烈,明亮,豐富。圖案以中小絨條為主,有厚有薄,對稱和諧。從品種上來說,南京絨花可以分為幾大類,如鬢角花、帽花、胸針、蓋花、戲花等。鬢角最受歡迎。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南京花廠的解體,絨花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失去了生存空間,絨花工藝面臨著技藝瀕危、後繼乏人的局面。目前天鵝絨藝人屈指可數,他們的生活也比較尷尬。為了復興這壹傳統技藝,2007年,南京民俗博物館和鼓樓區文化局聯合為南京絨花制作技藝申報了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獲得成功。絨花制作技藝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列入江蘇省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民俗博物館將搭建絨花技藝展示平臺,讓觀眾了解絨花工藝的歷史淵源、藝術特色、傳承藝人等內容,並向青少年傳授傳統絨花制作技術,最終達到傳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