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是拓片之壹,由皇室雕刻,專門贈予大臣。如宋代的春華閣帖,清代的三溪堂法帖。此外,還有壹種蟬翼拓片,筆墨飄逸,文筆精細,猶如蟬鳴,創作於宋代。明代有擦墨的“淡墨書”和“誘墨書”。清朝康熙乾隆年間,創造了“武進拓”和“媒粉拓”。鑒定拓片的真偽,要經常觀察研究拓片,熟悉拓片的壹些特征。如果我們有基本的文史地理知識,我們可以學得很快。初學時,如果熟悉歷史年號,可以根據碑文上的年份來定年。此外,根據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等書法的發展軌跡及其在碑刻中的表現,也可以作為斷代的依據。
誰知道歷代禁忌語?可以參考陳垣的代表作《歷史禁忌舉例》。唐初不缺筆,以避“元”字。但從宋代佚文《景福殿賦》卷中,卻不乏避“元”字之筆。忌“虎”字而非“國”字,“國”字旁有“虎”字;敦煌寫本中的三個“國”都是用墨水畫的。忌“丙”、“丙”、“丙”、“建”、“成”、“成”等詞,但諱與直言並存於同壹墓誌。避“天下”與“人”二字,有的只避“人”而不避“天下”可見唐朝臣民對君主諱而不諱。在《唐以後歷代帝王諱名表》中:“唐制不避名,二名不偏。禁忌之法廣,但禁忌之風甚烈。”石刻上的禁忌語可以提供刻制年代的證據,通過修改墨、挖等禁忌語可以確定拓片的最新年代。無論古代文獻、拓片,如果沒有當代禁忌,都是贗品。總之,禁忌語是鑒定拓片的重要、可靠、有效的考證依據。
熟悉拓片紙對鑒定拓片紙的真偽大有裨益。麻紙,隋、唐、五代、十國、宋元,700多年來沒有變過。麻紙以麻、破布、稻草為原料,應有六個品種,即粗麻紙、細麻紙、粗麻紙、細麻紙、黃麻紙、白麻紙。它的紙紋間距不相等,有的是水平的,有的是垂直的,有的是交叉的。隨朝代、產地、生產批次不同而變化,但有* * *鑒別方法;麻紙是原廠生產,不加硫酸,所以紙的麻纖維、草、布帛肉眼就能分辨出來。厚厚的麻紙甚至能看到麻繩的盡頭。宋代拓片多為黃麻紙。明代用硫酸造紙,出現了白棉紙。它是用破布和舊棉絮為原料漂白制成紙漿的。纖維短而無結,粗細均勻,白如宣紙。“棉紙”在清朝康熙年間用於拓片。清朝中期,壹種最薄的紙被稱為“清皮”,是青銅器、玉器和甲骨文延伸的良好材料。宋代濃墨拓片不全黑,略顯青紫,紙張紋理清晰可辨,而淡墨拓片直接用淡墨往下刷,顏色淡而不亮,有些地方似乎還有刷痕。明拓本多為煙墨,墨色厚重,紙紋無法外露。清代拓片有兩種:壹種是墨制的,看起來油光水色,栩栩如生,這種拓片比較少見;另壹種是黑色煙灰做的,看起來很呆滯,沒有光澤。鑒定清代拓片時,如果手指沾有黑色,說明年代接近,手指沾不到黑色,說明年代較早。
鑒定拓片,首先要看是不是原石,紙墨是否吻合;其次,看其文字的精神和傷害;再次,看銘文和印章是否與拓片壹致。如果銘文和印章是可靠的,這是壹個很好的副本。拓片年代越早,儲量越少,越有價值。瀕臨枯竭的唐拓本,已經無法用價格體現其價值。古代拓片現在很難收集。著名的拓片或者前人記載的拓片更是鳳毛麟角,價值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