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壹階段(1893 —1924)相機機身由木盒改為金屬機身,鏡頭由單月牙透鏡發展為多組正透鏡矯正像差。鏡頭裝有光圈和快門來控制曝光。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發明了裝裱膠片的方盒相機,對攝影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1913德國蔡司顯微鏡廠奧斯卡?6?1巴拿赫(奧斯卡?6?1Barnark)開發成使用35mm膠片的135相機。第二階段(1925-1953)1925德國萊茨公司對巴拿赫相機進行了改進,生產了壹臺135相機,配以艾爾瑪鏡頭,用於平視,命名為徠卡壹號,徠卡135相機便於攜帶和拍攝,促進了新聞攝影的發展和普及。1929年,德國Lorelei公司生產了第壹臺雙鏡頭反光相機,命名為Loreleflex。1932年,德國蔡司公司和伊康公司生產了壹款裝有硒光電管曝光表的相機——Contex I 135旁軸相機。1948年,德國生產出第壹臺五棱鏡單鏡頭反射式135相機——Contex S相機。同年,瑞典生產了壹款可更換鏡頭和暗盒的120單鏡頭反光相機——孩之寶相機。現階段,鏡片單層鍍膜技術已經普及;變焦鏡頭誕生了;照相機的性能進壹步提高;德國相機的質量和產量在當時具有明顯的優勢,徠卡相機和勞力士相機成為各國爭相模仿的對象。第三階段(1954-1984)1954德國Akfa公司生產了第壹臺具有離鏡測光功能的Akfa EE(電眼)135平視相機。此後,電子技術被應用到相機領域。1959 Akfa公司生產了壹款具有自動曝光(AE)功能的相機——Optima相機。1977年,KONIKA C35AF平視分幅相機,第壹臺自動對焦(AF)相機,由KONI六公司生產。1981年,日本索尼公司生產出了壹種靜止攝像機——Mavica攝像機,它將光信號記錄成模擬電信號存儲在軟盤上,為數字成像系統的實現奠定了基礎。1982中,尼康公司推出的FM2全手動機械相機,最高快門速度為1/4000秒,閃光同步快門速度為1/200秒。這款機型因其出色的性能成為了很多專業攝影師的首選。1983年,尼康公司生產了135單鏡頭反光相機——尼康FA相機,具有分區評價和測光功能,大大提高了測光精度。現階段,電子技術廣泛應用於相機領域,使自動測光、自動對焦、自動曝光成為現實。光學傳遞函數理論的普及,新型光學材料的發展,光學加工技術的提高,提高了透鏡質量。非球面鏡片已經出現,鏡片正在向系列化發展。日本相機後來居上,開始在自動化和輸出上占據優勢。第四階段(自1985年)1985年2月和9月,日本美能達公司生產出135微電腦控制的單鏡頭反射式自動對焦相機——美能達X7000和X9000相機問世,標誌著相機生產進入了以電子技術為主導,逐步走向智能化的階段。1986年4月,日本尼康公司生產的具有單自動對焦模式和連續自動對焦模式的尼康F501單鏡頭反光相機,可以配合非自動對焦鏡頭使用,讓用戶在相機更新時減少損失。1988年5月,美能達推出智能Dynax7000I 135單鏡頭反射式自動對焦相機。相機可以根據移動體的速度提前聚焦到拍攝位置。1988 12,尼康推出尼康F4 135單鏡頭反光相機。尼康F4幾乎集成了當時135單鏡頭反光相機的所有功能。它具有自動對焦預測、L/8000秒高速快門、自動環繞曝光、高光/陰影控制、陷印對焦等功能。所以它被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裝備在發現號航天飛機上。1995柯達公司推出623萬像素(2036×3060)的柯達DCS 460數碼相機,將CCD的圖像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記錄在磁盤上。相機采用了尼康F90相機的機身和鏡頭。數碼相機的誕生標誌著計算機技術全面進入相機領域。1996年,尼康公司推出了壹款以1005像素CCD為測光元件的尼康F5相機,可以對場景各個部分的亮度進行評估,在跟蹤AF的情況下,每秒可以連接8幀。1996 5月,柯達、尼康、佳能、美能達、富士五家公司聯合推出APS(高級攝影系統)膠片、相機、放大機。APS貼膜24mm寬,體積小,安裝快捷,不損傷貼膜。膠片上的磁性塗層可以記錄拍攝和擴展的信息。在這個階段,由於不斷采用最新的電子科技成果,相機越來越智能,操作也越來越方便。數字圖像技術發展迅速。數字圖像雖然在分辨率、寬容度、靈敏度等方面不如銀鹽圖像,但由於其傳輸速度快、處理方便,在新聞、廣告、軍事、科研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