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義為收集保藏、保存的意思。
收藏是壹種對於物品的搜集、儲存、分類與維護的癖好。收藏家的收集對象通常是有價值的古董,但也可能是其他的小物件。如書畫、集郵、火柴盒貼畫與明信片是較為主流的收集項目。
現在,我們把它用在了網絡上的收藏,收藏壹些對自己有用的信息上即平時所說的“幹貨”。
“幹貨”指:網絡上別人分享的壹些經驗和方法,類型包括學習資料,軟件教程、實用技巧、影視音樂類的等。(以上內容來自百度)
今天我在微信裏找資料,翻開了收藏頁面,往下拉,壹邊找壹邊看著之前收藏的資料。有學習的,有工作類的,也有壹些技巧應用類的,但更多的是與自己工作有關的類型。
很快就找到了自己想要的資料。同時,腦海了跳出了個想法,想了解下大家平時的收藏夾裏面,都有哪些東西。
於是,就在群裏發了個簡單的提問類型調查和大家的壹些回答:
1、妳們有沒收藏幹貨的習慣?
大家基本上是都有收藏的習慣。
2、收藏了後,會多久去翻看或應用呢?
基本上是這三種回答的:
a. 遇到類似的問題時或者是想起來了會翻看,並根據自己的需要做好筆記
b. 當別人有需要的時候,會分享出來。
c. 很少會翻看。
3、收藏最多的是與哪類型的有關?
收藏的類型分別有:
a. 與工作相關的學習資料和工具的類型的是最多的。
b. 其它類型的學習資料
c. 有趣的內容
4、為什麽要收藏它呢?
a.當時沒看完。
b.方便查找。
c.內容可以打動自己的。
d.當別人有需要的時候。
e.自己學習並分享給小夥伴。
但還有壹些人,他們是這樣的:
收藏從未停止,行動從未開始。
只要覺得有用,先收藏了再說。但是在往後,就沒有再去多看壹眼了。讓這些幹貨永遠地躺在收藏夾裏面。若是沒去用它,那麽它只是別人分享出來的幹貨,並不是我們的幹貨。
我們也可以用山下英子的《斷舍離》的壹些理念來整理我們的收藏,讓它們起到應有的作用。
最後,
我們的收藏絕大多數都是基於這種心理的:
因為它們有價值,對自己的提升作用,以便自己以後會用到它。
我們應該做的是:
收藏從未停止,行動也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