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占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54.38+0.5萬平方米。現有建築980多棟,房屋8700多間。紫禁城周圍有10米高的城墻和50多米寬的護城河。明清故宮建在北京市中心,以南北為中軸線,北向南,充分體現了皇權至上的封建統治思想。在紫禁城外面,有壹個皇城,被北京和城市包圍著,顯示出嚴格的等級制度。歷史上,故宮因火災等原因多次重建,但基本格局沒有改變。整個宮殿建築分為南前院和北後院兩部分。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這三個大廳是紫禁城最高的建築,皇帝在這裏舉行重大儀式,是封建皇權的象征。後朝以幹青宮、交泰宮、坤寧宮為中心,是皇帝、皇後、嬪妃、嬪妃居住的地方。前朝沿襲後朝,界限分明,不能隨便跨越,體現了中國古代傳統的等級分明,內外有別的倫理觀念。中國的建築師們有條不紊地規劃了如此大規模的建築,用厚重的墻、門、院落,有條不紊地將紫禁城組合成壹個宏偉的建築群。明清故宮的規劃和建築既繼承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又有所發展和創新,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和中國古代建築的成就。室內外建築空間的組合、建築體量的搭配、材料的使用、草圖的展示、裝飾品的制作、色彩的選擇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產生了令人振奮的藝術效果。
故宮也是中國最好最豐富的文物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建於1925,文物藏品主要來自清宮舊藏。抗戰時期,為了保證國寶的安全,故宮的五批精選文物被轉移到南方。抗戰勝利後,壹部分運回故宮,壹部分運回臺灣省。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全力征集流失文物,使故宮新舊藏品達數百萬件,包括青銅器、玉器、金銀器、陶瓷、象牙竹木雕刻、絲綢刺繡、文房四寶、書畫、家具等。,代表了中國歷史文化藝術的最高水平。
故宮占地72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63000平方米,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周圍有10米高的城墻和寬52米的護城河。四角有精致的角樓。據1973統計,故宮有90多個院落,980間房屋,共8704間。明朝永樂皇帝朱迪登基後不久,在永樂四年,也就是1406年,上書在北京修建紫禁城。施工分為兩個階段。第壹階段是從永樂四年開始準備材料,第二階段是永樂十五年六月開工,1417,歷時14,永樂十八年完工,1420。在建造過程中,匯集了65438+萬能工巧匠和1萬民夫,建築材料來自全國各地,北京房山來的漢白玉,蘇州來的金磚,河北宜州來的石灰,河北薊縣盤山來的五色虎皮石,山東臨清來的寺廟地基用的細磚石,東北來的松木居多,川滇黔來的楠木居多。紫禁城基本上是按照明代皇宮的藍圖建造的,布局規劃遵循了“李周?6?1考試方案中首都設計的禮儀制度:前仰後睡,左祖右社。大致分為兩部分:南部分朝前,北部分朝後。前朝以以太坊、中和、保和三殿為中心,文華殿、武英殿為東西兩翼,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後臥室以幹青、交泰、坤寧三大殿為中心,還有東西六宮、禦花園。外東路和外西路的建築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後宮貴妃生活、祭祀的主要場所。左祖右舍是這樣布局的:午門外,東側是皇帝祭祖的祠堂,西側是祭祖社稷的祭壇。按照這個布局,故宮是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行宮,其中明朝14,清朝10,共統治時間五個世紀。因其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和精美的建築群體,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現在北京有壹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被梁思成先生稱為大中軸線,全長8.5公裏,南起永定門,北至鐘樓,其中包括故宮在內的皇城占三分之壹。這條中軸線也被稱為龍脈,這條線上的景山是內城的中心,也是紫禁城的鎮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