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玉器產生的條件
乾隆朝具備了仿古玉器發展的條件,這些條件不僅有文化領域的考據之風,習俗中的好古之風和各階層對古器物的收藏愛好,還有相應的物質、技術因素,主要為下列幾點:
壹、宮廷收集有大量的古代器物,為仿制提供了參照物
清代繼承了明宮廷的建築及大量的明宮廷藏品。 較之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乾隆帝更註重傳統文化的繼承,註重文物的收集,除宮廷中原有的收藏品,官吏和地方政府貢入宮廷的古物、珍奇亦不在少數。乾隆皇帝對這些字畫和古玩進行了分類、鑒別、整理、收藏。見於著錄的有《西清古鑒》、《寧壽鑒古》、《石渠寶笈》、《西清硯譜》等。這些收藏為乾隆朝的仿古工藝提供了優良的樣品。乾隆朝宮廷作坊進行了不同類別的器物的仿制,玉器、瓷器仿青銅器,仿竹、木、牙、角制品,仿漆制品多有出現,從而積累了各種仿制技術的經驗。
就仿古玉器而言,當時也具備了重要的先決條件,宮廷收藏的古玉已相當可觀。現存帶有乾隆題詩的清宮藏玉中即有詠宋玉、舊玉器的作品。通過這些可以看出,乾隆時期,宮廷對古玉器進行了收藏、整理,且對仿古作品及古玉器的區別有了壹定的認識,對古玉器的時代斷定有壹定的準確性。乾隆時期的玉器仿古是在對古器物具有了較為正確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
二、多年發展,仿古玉器已成氣候
玉器制造過程中,後代仿制前代的作品似為傳統,壹些玉器的風格可以流行數百年,東周玉器的風格延續至秦漢、魏晉,唐、五代時有了較大的變化,而宋代玉器中又出現了仿漢以前風格的作品,現今學者認為,這便是仿古玉器。在宋代,仿古玉器已有了很大的市場,經數百年發展,清代的仿古玉生產與收藏已具規模,到乾隆時期,已出現以下情況:
1.社會與宮廷收藏古玉已成風氣
清人孔尚任著《享金薄》,記玉器有“漢玉羌笛”、“雷公斧”、“古玉荷葉筆洗”、“白玉螭玦”、“碧玉小玦”、“雷紋漢玉環”、“漢玉鷹揚硯”等,表現了時人對古玉及其收藏的認識。清代宮廷對古玉的收藏在乾隆朝之前已非常盛行,如內務府造辦處檔案記雍正元年正月二十七日“王安交白玉器物23件,漢玉器皿41件”。所謂漢玉,應屬舊玉器。類似的記載在檔案中有多處,對這些器物,造辦處或收拾,或配座,或裝匣,或認看,或仿制,由此可以看出乾隆朝之前宮廷已有古玉的收藏。
2.清宮已形成制造仿古玉的傳統
目前,能夠確定的康熙朝、雍正朝的宮廷玉器數量雖然不多,但從中可看出仿古玉器占有很大比例。乾隆時期,玉工姚宗仁曾確認壹些玉杯為其祖所制仿古玉器,並講述了染玉做舊之法。姚宗仁於雍正朝便於宮中供職,其祖應為康熙時人,作品亦應為那壹時期所制。雍正朝的宮廷仿古玉器,典型代表作品之壹為雍正款的仿古轆轤環,作品為兩個環相接連,環的兩面飾凸起的谷紋,表面黑亮,似經燒染。另壹件為四柱式仿古玉爐,這種爐在雍正時期的繪畫《平安春信圖》等作品中多有出現。從以上所舉之例可以看到在乾隆朝之前清代仿古玉的品種、類別、制作方法等情況。
三、乾隆帝對古玉有較成熟的認識
乾隆皇帝對於古玉的認識在其禦制詩及禦制文中多有表現。作品內容是對古代玉器的贊頌、釋源、述典,也表現出喜愛之情,此外,還記述了某些作品的特征及進行的改動。禦制詩所詠古玉主要為“周玉”、“漢玉”、“宋玉”、“舊玉”、“古玉”,這表現了乾隆帝及當時宮廷對古代玉器按時代的分類。乾隆所言的“周玉”包含了西周以前上至新石器時代的玉器;所言“漢玉”應主要指春秋、戰國、漢魏時期的玉器;所言“宋玉”,除宋代玉器外還包含了壹些遼、金、元玉器。由於當時沒有現代發達的考古學,人們尚無法過細地區別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玉器特點,因此乾隆帝對古玉的認識具有局限性,時代的劃分範圍較寬泛,但依然概括出了古玉器發展過程中的幾個風格變化的主要階段,代表了當時學界對古玉的認識水平,這壹認識對乾隆朝仿古玉器的影響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