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敦煌莫高窟的歷史

敦煌莫高窟的歷史

敦煌石窟,俗稱千佛洞,被認為是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位於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雕像聞名。始建於先秦十六國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形成了龐大的規模。有洞穴735個,壁畫45000平方米,泥塑2415件。它是世界上最大、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近代發現的藏經洞古代文物有5萬多件,由此衍生出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1961年被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前,面對著南北長1680米,高50米的黨泉河。洞穴分布錯落有致,鱗次櫛比,上下錯落。

最多有五層。它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代《李克讓重修莫高窟碑》壹書記載,公元前366年,秦朝開國二年,高僧樂尊路過此山,忽見金光閃閃如佛,遂在巖壁上開鑿第壹窟。此後,禪師法亮等人繼續在此建窟修行,稱為“沙漠石窟”,意為“沙漠中的高處”。後人改稱“莫高窟”,是因為常見“漠”和“莫”。還有壹種說法是:佛教徒說,建佛洞功德無量,不可能也不可能做到。莫高窟的意思就是沒有比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北魏、西魏、北周時期,統治者信奉佛教,修建石窟得到王公貴族的支持,發展很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興盛起來,武則天的洞窟就有壹千多個。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被吐蕃和歸義軍占領,但雕刻活動並未受到太大影響。北宋、西夏、元代,莫高窟逐漸衰落,僅重修前朝洞窟,鮮有新建築。元朝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廢棄,莫高窟也停止了修建,逐漸消失在世人的視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人們才再次關註。

莫高窟從北魏到元代共有735個洞窟,分為南北兩區。南區是莫高窟的主體,僧人在此從事宗教活動。有487個洞穴,都有壁畫或雕像。北區共有248個洞窟,其中只有5個有壁畫或塑像,其余都是僧人修行、居住和死後安葬的地方,有土炕、竈炕、煙道、龕、臺燈等生活設施。兩區492個洞窟有壁畫和造像,其中壁畫45000平方米,泥塑2415件,唐宋木飛檐5件,蓮花柱、地磚數千件。

  • 上一篇:如何收藏電燈?
  • 下一篇:新春版口罩走紅,材質質量如何?是否為醫用級別口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