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位於甘肅省敦煌縣東南,是我國著名的石窟之壹。其中的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分布在大泉(風月泉)西側鳴沙山上。洞窟鱗次櫛比,密若蜂房,中部尤為集中,上下多達五列,擁有壹千多個石窟,現編號的洞窟有492個,存壁畫12萬平方米,造像2415尊,是中國、也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二十六日清晨,莫高窟的當家道士王圓箓到莫高窟北端的最底層的16號石窟,清理甬道中的積沙。這些黃沙從山頂流瀉下來,經歷許多世代,已把甬道塞滿。當這些積沙被清掃出去以後,忽然壹聲巨響,墻壁因失去黃沙的支力,裂開了壹道縫,王圓箓拆開裂縫的壁墻,裏面竟出現壹扇緊閉的小門,打開小門進去,裏面是壹個長方形密封的復室,室中堆滿了數不清的經卷、文書、繡畫,這就是後來編號為第17窟的敦煌藏經洞。因在鳴沙山上,又稱鳴沙石室。
敦煌藏經洞中保存了北魏至宋初大量的藝術文物,其中僅寫本就有兩萬件以上,除經書外,有久已不存的古本隸書《尚書》,有箋註詳細可供後世校勘的《詩經》,有保存了許多古註的《老子》,有久已失傳的韋莊的長詩《秦婦吟》,有各種變文、唱詞、小說?這和歷史上孔壁遺文、汲冢竹書、西陲漢簡、殷墟甲骨的發現壹樣,引起了學術界的震動。但這個洞為什麽被封閉,至今仍是壹個謎。目前根據分析推論,對藏經洞被封閉的原因有以下三種說法。
壹、躲避西夏之亂
在敦煌藏經洞中,最早的卷子紀年是魏高貴鄉公甘露元年(公元256年),最晚的卷子紀年是宋鹹平五年(1002年)。洞被封閉定是在1002年以後,與壹個大的政治變亂有關。考之敦煌歷史,宋鹹平前後最大的變亂,是西夏向河西用兵,先後占領了瓜州(今甘肅安西)、沙州(今甘肅敦煌)、肅州(今甘肅酒泉)。法國人伯希和根據?全洞卷本無壹作西夏字者?、?洞中藏赤,至為零亂,藏文卷本,漢文卷本,組本畫幅,繪畫壁衣,銅制佛像,及唐大中刻之豐碑,均雜沓堆置?,認為藏經洞必是?畏外寇侵掠而倉皇封閉?。
二、伊斯蘭教東傳
近年來,對藏經洞封閉的原因又有了新的說法,現代學者殷晴《敦煌藏經洞為什麽要封閉》和譚真《從壹份資料談藏經洞的封閉》認為,這與伊斯蘭教東傳而躲避異教焚掠有關。10世紀末,信奉伊斯蘭教的哈拉汗王朝揮師東進,經過二十多年的殘酷戰爭,占領了西域的佛教中心於闐。宋紹聖年間(1094?1098年),他們向宋朝要求出兵攻打西夏,宋朝表示贊許,哈拉汗王朝對佛教采取嚴厲鎮壓政策,大肆毀壞佛教藝術,他們繼續東進的消息傳到敦煌,可以想象,必然引起敦煌上自官府,下至百姓,特別是佛教徒的恐慌。當時瓜、沙上層統治者預感到戰爭即將臨頭,不得不做充分準備,對佛教經卷等物采取壹系列保護措施,於是便把大寺院的經卷封藏起來,順便把官府與寺院的壹些文書等也收藏進去。從洞中收藏品的數量和範圍來看,這是當時經過長期準備有計劃密藏的,絕非短時期內倉促所為。
三、廢棄而閉封
但是,藏經洞內封藏的經書大多是殘卷斷篇,並沒有整部的經書,且有不少抄錯的廢卷、作廢的文書、過時的契約,並沒有多少珍貴物品,上述兩種觀點實在自圓其說。1988年,方廣鋁在《敦煌遺書中的佛教著作》中說,曹宗壽當政時期(1002?1014年),敦煌已向內地乞求配齊了藏經,也曾從朝廷乞求到壹部金銀字大藏經,還有錦帙包裹、金字題頭的《大般若經》。如系避難,它們理應珍藏其中,為何整部大藏經未被收藏,所藏的反而是殘部破卷呢?因而藏經洞封閉的真正原因,並不是避難,而是這壹批經書對當時的敦煌的僧眾來說,已經完全失去了實用價值,故而廢棄。
四、書庫改造
1979年,在巴黎國際敦煌學術討論會上,中國學者劉平又提出了?書庫改造?這壹新觀點。他認為大約在公元1000年左右,折葉式的刊本經卷從中原傳到敦煌,這必然引起藏書室的改造,以致將使用起來不方便的卷軸式佛經以及許多雜物壹並封入了密室。何昌林在《敦煌?藏經洞?之謎》中作了進壹步補充,他認為莫高窟每年都有多次廟會和佛教節日,四面八方的來客很多,廟裏人手又少,為了防止廢棄的卷軸式經書被人拿走,因此幹脆在舊書庫洞口砌上壹道墻封藏起來。
敦煌藏經洞封閉了九百年,不幸在我國歷史上壹個最黑暗的時刻重見天日。那壹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昏庸的清朝政府根本無暇顧及這批珍貴文物。帝國主義文化強盜的黑手伸向了敦煌,他們劫掠、盜運走了洞中許多經卷、佛像,這些寶物現在至少分散在八個不同國家的二三十個機構中。我國著名學者陳寅恪曾沈痛地說:?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由於資料的殘缺,目前對藏經洞的封閉原因,只有根據間接的材料揣測,至少真正的原因有待進壹步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