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經洞,即今天敦煌莫高窟俗稱的17窟,是在16窟的坑道北側巖壁中開鑿的,並不十分醒目。如果不是王道人的疏通和修復,可能至今都沒有。也許人類天生向往神秘,藏經洞的“太陽的重新發現”勾起了人們探索那段塵封歷史的欲望。
四五萬件寶貝,為何塵封近千年?
根據歷史學家的考證,藏經被封印的原因主要分為兩派。
第壹,避難理論
第二,拋棄論
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在1908《敦煌莫高窟書記訪談錄》中說:
“首先要研究的問題是書入洞的年代,所以有壹個準確的證明。本卷書名為宋初太平興國(976-984)和直道(995-997),無壹用西夏文字書寫。
佩利奧特作為早期深入莫高窟探寶的探險隊長,第壹個提出了洞穴封閉的原因和年代。
伯希和認為,洞穴中最新壹批標有年號的經書是在宋初,西夏國在1035年再次占領此地。由於西夏也很尊重佛教的習慣,所以也應該把西夏經書留在洞中,但是洞中沒有西夏文字,所以藏經洞在1035之前就關閉了。
(佩利奧特)
至於關閉的原因,伯希和猜測是戰爭造成的。因為洞內的經書和帛畫陳列的雜亂無章,像是被匆忙堆起來的,很有可能是戰爭時期,僧人怕財寶被搶走,就把這些財寶匆匆堆在這個洞裏,又匆匆封閉了入口。
這壹觀點得到了當時國內大部分學者和歐洲“遠征”學者的認同,姜亮夫也稱之為“宋代西夏叛亂,千佛洞壹僧下寺”等藏經被封於洞中。
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西夏占領瓜沙州。在此之前,敦煌的莫高路作為絲綢之路上非常繁榮的宗教聖地,聚集了許多民族的佛教信徒,因此藏經洞中的經文不僅有中文,還包含許多少數民族語言。但最奇怪的是,很多文字裏都找不到西夏文字。翻閱史書,可以看到西夏也是壹個非常佛教的民族。因此,結合1035的戰爭、信奉佛教的入侵者、洞內未發現西夏文字等諸多因素,可以推斷,藏經洞的封閉主要是為了躲避西夏的入侵,所以才匆忙堆積了這麽多寶藏。
這就是所謂的“避難所理論”
當然,關於避難說,史家也有分歧。比如有人認為是西夏入侵之戰,也有人認為是當時統治沙州的曹氏歸義軍政權內部的政變,即曹宗壽於1002年逼其叔父自殺,我軍前歸義軍曹,瓜州防禦使曹彥端自殺。在政變期間,很有可能是他們中的壹個人收集了大量的財寶,藏在17號洞穴裏,但由於計劃失敗,沒有人知道這個秘密。
論避世,學者何世哲曾發表文章《從壹份新資料談藏經洞的封閉》。這篇文章是從另壹個歷史角度來分析的。他說,11世紀初,敦煌以東的黨項勢力越來越強大,擴張目標放在河西走廊;禍不單行。覬覦河西走廊的不僅僅是東方的黨項勢力,西方信奉伊斯蘭教的哈拉汗王朝也在不斷東進,壹路擴張。
在兩面受敵的嚴峻形勢下,統治沙洲的義軍曹不得不開始備戰。因為地理位置特殊,與世隔絕,為了防止雙方走向毀滅,敦煌各寺院開會,把佛教經典、卷軸等各種卷冊集中在莫高窟,關在高僧弘的電影院。為了不露出痕跡,佛教徒們特意在擋住洞窟的墻壁上畫了壁畫。
比起“避難說”,我更喜歡“遺棄說”。
遺棄論是指藏經洞是壹個類似於“廢品收購站”的地方,裏面存放著大部分被遺棄的物品,所以陳列比較淩亂,沒有條理。
佛教的東西不比普通的東西好。普通的東西如果被拋棄,可能會被扔掉。但是佛教信徒認為這些東西是神聖的,所以他們在巖壁上挖了壹個小洞穴來存放這些被遺棄的東西。幾百年下來,他們積累了幾萬個。
比如方廣昌說,這些卷軸和遺書,都是當時敦煌僧人拋棄的無用廢物。
說它是被和尚拋棄的無用廢物,有很多理由。其中,日本學者稱之為“圖書館重建論”,稱北宋時期,中國的葉折佛經逐漸取代了卷裝形式,因此以前使用的卷本大多存放在藏經洞中。
了解書畫的朋友大概都知道,宋代確實有“冊頁”的裝裱形式,類似於奏折的格式。之前的經書都是手卷形式,因為這種格式的變化會導致經書統壹分類擺放,也就是今天的藏經洞。
當然,同樣是棄論,出發點也不盡相同。有壹次,西方學者斯坦走進山洞,查看裏面的物品。、
他記錄的是,洞內所有的材料大致分為兩種包裝。壹種是混合包裝,包括藏文、梵文、維吾爾文、粟特文字、繪畫、絲綢和中國碎片。
第二個是正式的文字包,裏面有1000多卷漢文,每個包裏面有十幾卷文字,還有壹些藏文典籍。他的最終結論是,藏經洞是從敦煌各寺院收集來的“神聖廢物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