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在《梅詩集序》中說:“越窮越蓋,越勞越多。但是,能幫助窮人的不是詩歌,窮人以後還要工作。”所以人們總認為只有窮人才能寫出好詩;換句話說,妳不是壹個可憐的詩人。就連嶽麓書社出版的《中國古代文學觀》也把這句話解釋為:“越是貧窮的詩人,他的詩越有技巧。既然這樣,那麽能讓人窮的就不是詩歌了。原來詩人窮,然後能寫出壹手巧詩。”
如果說,詩人必須先窮,才能有好詩;然後我想:很多對詩歌感興趣的人都不願意走進詩歌的大門,絕大多數的朋友還是會關註兩種文明的同步發展。其實“詩窮落後”的觀點本身是對的,但是把“窮”字解讀為“窮”就不好了。
《辭源》中“窮”字有六種解釋:終極、終結、終結、困苦、貧窮、根源、古國名。;3f
在歐陽修的《科學技術序》中,總是用“窮”七個字。在我看來,都不能用“窮”來解釋。梅的“為官少乘涼”,當了官還會窮嗎——就算不是滿十條漢子,終究不會窮。梅余省的“不知道他窮多久,會老多久”,就是因為他富於才能,又摳門,所以當不了大官。但“內有憂怒”,使他的心靈痛苦到了極點,而“見蟲魚草木鳥獸,不壹而足,常覺奇”,則意味著“它因怨恨而激動”,“這可憐人的詩”,“很難寫出人情”——這是壹首好詩。
“建得越窮,幹得越多”是根據梅的例子提出來的。既然梅不窮,“窮”這個詞就不能再算是“窮”了。我覺得把“窮”字理解為“止盡”,再加壹層“尋根”,更接近歐陽修的本意。這很容易理解。比如《易經》裏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宗白華在《行走在美學中》中說:“因為對物理的窮究,對理性的追求,才有了學術的境界。”這話也沒錯,但無論如何,“窮”字壹定不能解釋“窮”。
上面提到的“窮”字有三個,歐陽修文的作品裏還有四個。“詩人少時窮”“古之窮人言多”。這兩個詞的理解和“心靈貧乏”是壹樣的。文學作品強調人性的價值,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寫出好作品,古今皆是如此。“不過,能扶貧的不是詩歌,差壹點的人以後都要工作。”這兩個“窮”才是治本之策。這樣理解,整篇文章就有了聯系,意義也就完整了。
大多數學詩歌的人都是充滿感情的。很多人在說“詩窮落後”的時候,都在為自己惋惜,因為自己現在的生活水平有限。與梅相比,他們錯誤地認為貧窮是詩人,這是壹個很大的錯誤。我們不妨把這句話改成“詩富而後工”。同樣,“富”字也不能理解為金錢財富,而要理解為“學富五車”。當然,沒有相當的經濟基礎是不可能實現學富的目標的。有多少人可以在沒有人民幣的前提下安心學習?但不代表有了錢,就有了知識,就能寫出好詩,就有了學習的過程,就會遇到問題,讓人去尋根究底。“詩窮而後作”和“詩富而後作”是壹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