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彩螺就是鸚鵡螺的化石,斑彩的顏色其實只是鸚鵡螺的螺殼部分。而鸚鵡螺裏面參照我們對現代螺的想象,裏面應該是軟體部分,當螺死亡,只留下螺殼的時候,裏面就會灌進泥沙,進而地殼運動時大量的泥土,植物覆蓋在螺上面。有的螺因為因緣際會,上面蓋的是比較大的植物,沒有受到太大的擠壓,所以螺體保持完整,並且顏色艷麗,這種狀況是非常少見的。更多的螺在地殼運動時被壓碎,壓扁了。再加上出土時,挖土機的不預知,能挖出壹個完整的螺也是十分的不容易。還有壹些螺,隨著海底上升,特別是淺海的螺,沒有經過擠壓,所以螺體能保持得非常完整,但是,因為經過風雨的侵蝕,更要命的是與空氣接觸,使表面的顏色被氧化,成為暗色或是褐色。所以,多數完整的螺都是暗紅或是黑褐色。只有那些被埋在地底深處的斑彩才有艷麗的顏色。
斑彩螺因為上面壓的材料不同,而形成的裂紋也有所不同,是深海的螺,如果表面蓋的是淤泥和海草等植物,螺受到的壓力是片狀的,所以裂紋是大塊大塊的,也不排除大裂紋後有細小的紋,這都是天然形成的。這種就是我們所說的油畫斑彩和羽扇斑彩,紋較少,細,色的分部是正常的延伸。有的有非常完整的螺紋。底石軟壹些。如果斑彩螺受到的壓力是來自沙的話,他受到的壓力是點狀的,色層碎裂,錯層,與擊碎他的沙壹起形成化石,紋路形成細小的鱗片狀紋路,或是相連或是交錯,有明顯的縱橫交錯的紋路,色彩繽紛,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龍鱗,麒麟斑彩。這種底石比較堅硬。 斑彩的底石,這裏是很多朋友疑惑的地方,其實他的底石就是與螺殼粘在壹起的泥沙,淤泥。也是天然形成的。網上有很多介紹斑彩的文章太片面性,其實斑彩的色層跟泥沙本身就是兩種不同的物質,雖然是壹起成為化石了,但是把他剖開來,兩者之間的界線還是分得很清楚的。所以,看到斑彩的石頭是兩層,千萬不要奇怪,因為色層比較厚,能看出兩層。看不到也不用奇怪,因為色層太薄了,看不出來也是很正常的。歷史傳說 斑彩石是壹種稀有的發乳光的寶石。它主要見於洛基山脈的東坡,成分來源是菊石的化石殘骸。斑彩石的商品名為Calcentin或Korit。而當地的印第安土著部落黑腳族則稱之為Aapoak(Kainah語裏小而會慢行的石頭的意思,源於石的色澤)或Iniskim (水牛石)。
斑彩石事實上是來自遠古的化石,7500-7000萬年前,斑彩石的產地是壹片溫暖的淺海,海中生活著相當數量的各種鸚鵡螺,由於落基山脈頻繁的造山運動使得火山時常噴發,常常將數米厚的火山灰落於海面使得淺海中的生物大量迅速死亡並被掩埋。年深日久,該地區的火山灰足足有四公裏厚。隨著之後的地殼運動,淺海區的地層才逐漸回到接近地面的位置。而當年深埋其下的鸚鵡螺則因為豐富的鐵、鎂元素和火山灰的封閉作用,演變為今天全球獨壹無二的螺類化石——斑彩石。斑彩石擁有人類能想象的自然界所有的色彩,在每平方厘米上會有無數種顏色組合。高品質的斑彩石或有強烈而明亮的單色,或包含了壹系列明亮的色彩。低品質的斑彩石則顏色較暗淡,分布範圍較窄。壹般而言,紅/綠相比藍色或紫色較為常見,有壹些特定的色調如深紅,紫羅蘭和 金色是非常罕見和緊缺的。
斑彩石表面的虹彩隨著觀察者和光線的角度變化,變彩的發生時而微妙,時而如戲劇般壯觀,紅色將轉移到綠色,綠色將轉向藍色等等。文石(aragonite)晶體層的厚度、有機物質及分布在其中的微量元素等等因素決定斑彩石的顏色和衍射的強度。最好的斑彩石外殼閃亮,虹彩湧動,隨著觀察者和入射光線角度的不斷變化而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