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選擇。因為魷魚容易發紅,所以為了保證成品質量,原料壹定要及時處理,根據魚的大小和新鮮程度進行挑選分類,用海水清洗。
浸泡。如果使用冷凍魷魚,必須放入魚塘,魷魚要在新鮮海水中浸泡8小時或半天。解凍壹定要適度,只要凍魚能分離,單體稍軟,解凍就應該結束了,以免魚肉發紅,影響商品質量。如果打谷場離海邊遠,抽取海水不方便,用的是自來水,必須加鹽。鹽的量要根據要求確定,浸泡時間不要超過12小時,水溫保持在I0-200C,不要忽上忽下。浸泡至魚體變硬,腹部變軟,取出:瀝幹水分,加工。
3.切割:根據釣法和魚鮮度的不同,采用挑切和剖腹兩種方法。
①挑切法:左手托住魚背,魚頭朝向人體,魚腹向七天使腹腔方向凸出,右手持刀(刀口朝上)。刀口尖端從突出的魚腹腔延伸到1-2 cm的尾端,刀口向上推挑L刀。這時,刀口沿著魚的腹腔中心切開,使兩邊的肉片呈蝴蝶形狀對稱。挑切時,刀尾尖端要緊貼魚腹腔內的肉面,防止刀尾碰到墨囊,影響產品外觀。
(2)剖腹:將魷魚頭朝外,腹部朝上放在木墊或魚臺上,左手手掌朝上,伸入人魚腹腔內的食物和毛巾的手指將提起腹部表面並彈開,右手持刀,刀口將肉片向下朝魚腹腔中心和魚尾方向切開。剖開魚的腹腔後,方便地取出魚的墨囊,然後將刀口對準魚的頸端,從魚水管的中心向頭部和肉腕的中心切開,L刀分別斜向左右眼緣切開,從而切開眼球,取出眼液晾幹。
4.取內臟:將切好的魷魚放在木板上,另壹個人將魚腹腔兩側的肉片剖開,用右手的拇指、食、中指沿著魚腹的尾端向頭部挖出全部的魚內臟,同時防止海螵蛸(俗稱墨魚骨)和嘴被夾住。
5.清洗:將去除內臟的魚在海水(或J- 2%- 3%的鹽水溶液)中清洗,去除汙垢和粘液,用淡水洗掉鹽水溶液,然後將兩條魷魚肉攤開折疊,放在幹凈的容器毛巾中瀝幹水分晾幹。要防止肉面因亂碼而變紅。
6.晾曬和曬幹魷魚幹主要是在秋冬季節進行,因此晴天多雨,氣候幹燥,魚體容易幹燥。魷魚幹壹般需要6-10天。幹燥可采用懸掛幹燥法和網幹燥法。
掛晾法:操作時將魷魚放在鐵絲網上,用竹簽撐開胴體,用小鐵勾住魷魚尾部掛在固定支架上,使魚頭朝下,以便身體滲水。太陽40%到50%的時候就會定型,主要是檢查小竹簽是否起到定型的作用。如果發現外觀不夠美觀,可以用竹簽戳破再開造型。
網幹法:將魷魚平放在網簾上,先將魚背晾幹便於瀝幹,然後將腹部肉翻過來,幹至四五成時定型,用手指拉伸肉面和手腕,使其平整對稱。l天翻4-5次(如果雌魚有蛋黃,會單獨曬幹)。
7.腌制後蒸熟。魷魚幹到八成的時候,如果成品需要蒙砂粉,就要把幹魷魚放進籃子裏,用稻草或麻袋封口,放置7-10天,進行腌制和蒸熟。鹽蒸的作用是使魚體中的部分水分向外擴散,使肌肉中的甜菜堿等氮化物沈澱出來。幹燥後,體表會附著1層白色晶體狀物體,類似霜花,稱為“血梟”。這種物質有甜味,可以增加風味。將用蒸汽罩腌制的魚幹移到打谷場,曬幹至完全幹燥。
8.分類:根據國標,背長大於25 cm為上品,20-25 cm為L級產品,14-20 cm為二級產品,8-14 cm為三級產品,含水率應小於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