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跟隨時代,承載文明。以其行雲流水的旋律,別致的繪畫,豐富的詩詞,展現了中國女性賢惠、優雅、溫柔、美麗的氣質和氣質。旗袍連接著過去和未來,連接著生活和藝術,在全世界傳播著美麗的魅力。
中國旗袍的文化內涵:
中國旗袍的永久魅力在於其變化無窮,其獨特的個性和魅力與現代時尚審美理念相通。在時尚國際化的時代,雖然很難再現鼎盛時期的服裝壟斷,但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卻讓旗袍之美具有了永恒的意義。
旗袍作為袍族的壹員,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深衣在春秋至漢代被當時的人所重視,後世的長袍可能與深衣有壹定的關系。
其實兩者還是有相當區別的。把深外套的上下兩部分分開的效果,相當於把外套的下半部分連成壹個整體;袍服和袍服並駕齊驅,基本失去了上衣的意義。後來,長袍逐漸被接受為壹種穩定的服裝樣式,與外衣下的服裝體系並不相悖。
少數民族地區流行的長袍壹般采用左手窄袖,長袍緊身窄,有利於騎射等劇烈活動。歷史上,漢人曾多次采用這種緊身長袍樣式,典型的是趙武靈王提倡的“胡夫騎射”。由於在清代延續時間最長,相對穩定,長袍被視為他們的典型服飾。
我們今天看到的所謂“旗袍”,不僅僅是滿族服飾的傳統風格,更是多種民族服飾的融合。它起源於古代蒙古遊牧民族的長袍,清朝時為滿族所繼承。
滿人入主中原後,實行八旗制度,凡是編入旗籍的都稱為“旗手”。旗手所穿的長袍統稱為“旗袍”,可分為朝服、龍袍、繡袍、秘袍。但只有八旗婦女所穿的長袍與後世的旗袍有關。
二是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領兵入京,開始強制推行服飾制度改革。由於“男從女從”,清初漢族婦女的服飾仍然保持著漢服的原貌。
從順治、嘉慶年間多次頒布的禁令中不難看出,滿族女性被禁止模仿漢族女性的服飾,清末也有部分漢族女性模仿滿族服飾。滿漢女性的著裝風格逐漸交融,成為旗袍在全國流行的前奏。
旗手通常穿著長袍。壹開始她的身材比較寬闊,造型線條筆直硬朗。這件長袍對她的腳來說足夠長了。“金元寶領”很常見,領高蓋住臉頰,觸及耳垂。不需要領子的時候,加壹條圍巾。後來領口款式逐漸多了起來。面料多為緞面,袍面布滿銹紋,領、袖、翻領、褶邊等。鑲有滾軸,配有漂亮優雅的絲綢皇冠和獨特的花盆鞋,營造出壹種端莊沈穩的古典風格。
後來出現了“十八嵌”的裝飾手法。到了鹹豐、同治時期,鑲嵌更是達到了頂峰,有的甚至用蕾絲把整件衣服卷起來,幾乎無法辨認出原來的材質。旗女袍的裝飾復雜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第三,近代中國文化思想領域發生劇變,“西風東漸”也對傳統民族服飾的改良產生了深刻影響。辛亥革命廢除了帝制,建立了民國,剪發分化,換裝,封建王朝的冠制被壹壹摧毀,這些都為新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20世紀20年代,國民政府頒布了制服條例,規定了主禮服和官服。上海等大城市的男青年開始穿西裝、中山裝;女裝逐漸受到西式服裝的影響,並根據流行時尚加以改進。
自20世紀20年代中期以來,壹種無袖長馬甲形式的新旗袍出現在當時的時尚中心上海。短外套外面的長馬甲代替了長裙,舊馬甲和短外套在1926合並,產生了民國新旗袍的原始風格。
1920年代末,旗袍開始縮腰,下擺擡高到膝蓋。裝飾鑲嵌趨於簡單甚至完全消失,色彩也力求和諧優雅。這壹時期中國女裝最顯著的特征是倒袖,20世紀20年代用於旗袍,30年代逐漸消失。
四、旗袍的演變,首先是突破了中國傳統的女裝觀念,摒棄了繁瑣的裝飾和造型,逐漸重視曲線來襯托女性的特點,從以前的寬大到修長合身。中國女性穿旗袍,可以增加身材修長感。加上當時流行的絲襪和高跟鞋,顯得身材苗條。
5.旗袍經典化的過程在30年代基本完成,40年代是旗袍黃金時代的延續。戰爭硝煙彌漫,大多數人對服裝的奢華不感興趣。由於經濟蕭條,物價飛漲,材料匱乏,20世紀40年代初,旗袍的長度被縮短到小腿中間,高到膝蓋。
夏天傾向於去除袖子,降低領高,省去各種繁雜的裝飾,更加簡潔合體。家紡布、白棉布、羊毛藍布(又稱愛國布)成為常見面料。此時的旗袍雖然裝飾簡單,用料普通,但仍是日常服裝的主流。
抗戰勝利後,改良後的旗袍更受歡迎,剛開始並不明顯。後來逐漸發展成吸腰省,用袖子。從那以後,旗袍變得更合身了。40年代中期,拉鏈這種西式配飾也取代了傳統的線圈扣和直角扣,成為當時的時尚。這壹時期旗袍變化的總趨勢是長度縮短,能更好地展現女性曲線,暴露程度增加,穿著方式多樣,穿著範圍更廣。
參考來源:旗袍文化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