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春天,北京律師劉剛因為愛好收藏,在上海東臺路古玩市場閑逛,偶然發現了壹張標註日期為1418的明朝初年古地圖,與現代世界地圖高度相似,於是“鄭和下西洋了嗎”再次掀起波瀾!
鄭和,雲南昆陽人,本名馬,明朝宦官、航海家、外交家。明朝開國皇帝朱棣賜姓鄭,素有“三寶太監”之稱。他壹生中最耀眼的故事是他的七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1405),鄭和首次下西洋,最後壹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計七次。每次都是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劉家崗集結,到達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在開陽停留。鄭和七下西洋,足跡遍及南亞、東南亞、中東、非洲的大部分地區,訪問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據我們所知,他已經到達東非和紅海,這是無可爭議的。
然而,鄭和遠航了嗎?
現在很難找到第壹手資料,因為明朝的官方檔案在《明史》完成後毀於大火。但福建出土的《天妃功效碑》是目前公認的研究鄭和下西洋的主要史料,可信度較高。碑文記載鄭和船隊到達“西域之西,北方之北”。這裏的極西極北是指北美大陸嗎?
劉剛發現的這張地圖(見上圖)顯示了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和海域,不僅有北美、南美、非洲、澳洲,甚至連北極和南極都有。和現代世界的地圖高度相似,關鍵大洲幾乎壹樣,非常震撼!
如果這張地圖真實可靠,鄭和或其他中國人可能已經環遊了世界,麥哲倫第壹人環球航行的歷史將被推翻。那麽,這張古地圖是明初的嗎?
這張古地圖的右下角寫著“天下總圖”,右下角標註著“乾隆、歸貴仿明永樂十六年(1418)所有貢品圖前壹年的中秋月圓”,左邊是“大臣,墨夷所繪”的題詞。根據底圖上的文字記載,這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仿制品。2006年,劉剛將圖樣送到維卡托大學進行檢測,結論是該圖為乾隆所作,非現代人所作。更重要的是,這張古地圖被呈給乾隆皇帝審閱。是貢品地圖,碑文裏有“大臣”二字,所以地圖不會造假,否則在文字獄肆虐的乾隆時期肯定會遭遇滅頂之災,墨夷也不會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
所以種種跡象表明,劉剛發現的這幅《世界通用地圖》是1418年繪制的地圖的復制品,比麥哲倫環球航行還要早幾百年。
但是經過專家研究,提出了五個問題。
1,這張地圖上有藍色的波浪線,這是中國地圖制作的典型特征。但是大陸和南北半球的輪廓完全是歐洲人描述地球的方式。
2.地圖上位於亞歐交界處,有壹個紅色圓圈,上面寫著“這裏的人崇拜上帝,教名是葉靜”,但它是由利瑪竇在16年底發起的,將上帝與景教聯系在壹起。
3.簡化字“於”在地圖上反復出現,與現代人偽造的“證據”十分相似。
4.古代地圖用紅圈標註湖北、湖南兩省的地名,但目前我國使用的分省始於清代。
5.朝鮮半島在古代地圖上被標註為“朝鮮”,但在1392年,朱元璋將朝鮮王朝改名為高麗。
對於這些問題,劉剛認為中國的“神”論和簡化字“於”存在已久。至於“湖南”和“湖北”的區分,這是最大的破綻,主要是為了避諱而呈獻給乾隆的,尤其是文字獄盛行的時期,肯定不可能用明朝的筆記。另外,墨夷在抄明朝地圖的時候,要把明朝的註解換成清朝人看得懂的文字,但是地圖圖案要保持不變,否則就是欺君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