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避諱的方法主要有三種,即第壹種改字法,第二種虛字法,第三種漏筆法。在題目中,人們可以用這三種方法中的任何壹種來避開朱高熾的禁忌,下面我們就分別來談談這三種方法。
第壹種方法:所謂“換詞”,就是把需要回避的詞換成其他詞。此法自秦漢以來壹直沿用。由於“改字”法的盛行,我們經常看到壹些人的名字、姓氏或官名、地名在古籍中被改了,這也給我們閱讀古籍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比如《三國誌》中,作者為了避諱司馬懿,將並州刺史張儀改為張儀。後來東晉時,王昭君為了避諱司馬昭,改為“王明軍”,漢代廣為流傳的“昭君”之歌,就成了“明君”之歌。
不僅朝臣,民間也要避諱。熟悉的嫦娥因為禁忌而出現。在《淮南子》中,嫦娥的名字最初叫做“姮娥”,在《史通》中,它也出現在這個名字下。但到了宋代,為了避諱宋真宗和趙恒,原來的“姮娥”改為嫦娥,壹直流傳至今。
唐朝時,著名詩人白居易曾在江州當司馬,寫下了著名的詩句“此九江官。我的藍袖濕了”,但實際上這個所謂的司馬和前朝的司馬是不壹樣的。白居易的《司馬》原名《治國》,後來為避唐高宗、李治之諱,改為《司馬》。
第二種:虛詞法,顧名思義就是不直接寫或讀要避免的詞,有的地方用“a”代替。史書記載“子最長,清純善良,請為太子”,這裏的“子”其實是漢武帝劉啟。
《宋書》中,劉氏家族的皇帝大多被禁忌語所代替,如“西司令、鎮西將軍、益都王、荊州刺史”。事實上,這裏的“禁忌”代表的是金代皇帝劉義隆。
唐太宗以前,《尚書》壹直叫“尚書”。唐太宗即位後,為了避免李世民的忌諱,改稱為“尚書”。
第三種方法:缺乏筆法,即不寫忌諱的最後壹個字。這種方法起源於唐代,但在唐高宗規定,不允許隨意缺筆。然而到了宋代,這種缺筆又開始流行起來。現在翻翻宋代的書籍,會發現很多這樣的漏字,應該是為了避諱而寫的。
這是中國古代的三大禁忌方法,並沒有明確規定壹定要用哪壹種。因此,在明朝,為了避免仁宗朱高熾皇帝的忌諱,人們可以選擇這三種方法中的任何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