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明朝楊東明畫像誰知道哪有

明朝楊東明畫像誰知道哪有

虞城縣利民鎮馬樓人,字啟昧,號晉庵,別號惜陰居士。生於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卒於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終年七十七歲。據清光緒二十壹年《虞城縣誌》記載:他生而穎秀,沈毅,敦固。他天資聰穎,遇事沈著,待人真誠,尊愛長輩,六歲開始讀書,十八歲中秀才,三十歲中舉人,三十三歲舉進士(萬歷八年庚辰科錄)。歷官中舍人、太常少卿、禮部給事中、刑部右給事中。後因彈劾沈思孝等觸怒了皇帝,被貶為陜西布政司照磨。晚年,皇帝又召他到刑部任職,官至刑部右侍郎。卒後四年崇禎皇帝追贈他為“刑部尚書”。

楊東明步入仕途後,致力研究程頤、周敦頤等的理學著作。他著有《性理辨異》、《論性臆言》、《青瑣藎言》、《興學問答》、《京營紀事》、《饑民圖說疏》等,還先後校正《性理》、《太極》、《西銘》等數百篇。他治學嚴謹,為官清正,為當時著名理學大家,有“理學的北方代表”之稱。萬歷年間,他負責選考的二十名進士尊他為師,他卻說:“選拔人才是為了治國安邦,不允許私樹桃李,只在***同商討朝廷大事,不愧為官罷了。”

楊東明雖為官多年,卻壹直耿耿不忘家鄉。他熱愛教育事業,積極興辦學校。遭貶之後,他返回故裏,出地捐資在城(指虞城縣老城)西郊與當地名儒創辦“折柳亭”學館。萬歷三十四年(公元1617年)與其弟楊東光捐資重修縣儒學宮。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又建“首善書院”。他為學校聘請名師,還親自講學,先後教授弟子數百人。他註重教學實踐,反對空談,主張“言必行,教育者應先行”。他的座右銘是:“植萬古綱常,要立定自家腳步;做兩間事業,須推開物我藩籬。”他不忘為家鄉謀福利。他主張置社倉,以備饑饉;設義莊,周助婚喪;隆冬施袱,顛連得所;災疫施藥,疾病賴以生;人有冤抑未伸者,必為昭雪。他看到城墻殘垣斷壁,與知縣同倡重修城墻。城墻原為土墻磚垛,他帶頭捐資,帶動大戶、名流捐助,將土城墻修成磚墻。崇禎己亥時,流寇圍攻縣城數日,由於城墻堅固,流寇終不能入,城內百姓安然無恙。為了百姓利益,他曾幾次率領村民搶險護堤,暴風驟雨,晝夜無間。

“眾有饑者,犒之瓜餅;倦者,鼓之歌唱”,以鼓舞民眾,戰勝困難。為防洪水橫流,殃及城池、淹田漂廬,他與知縣王納言倡議,在縣城南五裏處開挖溝渠,防止水患(此溝後命名為“惠民溝”,至今仍叫這個名字)。

  • 上一篇:p站中文十大up主是誰?
  • 下一篇:夢見從油輪上偷油。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