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青花端莊秀麗,器物線條十分柔和流暢。註意補胎,形狀很規整。由於註重精練,瓷胎純凈,雜質少,胎細膩,胎白,胎體厚薄適中,靈巧端莊,壹般比洪武朝的要輕。永樂時期,由於燒制溫度的提高,釉面厚重、細膩、光滑、光亮、光滑,沒有橘皮釉。壹些瓷器被上釉,並以脫胎的名義流傳到世界各地。釉色多為白藍,有的為幹凈的白色,接近甜白釉,濃稠的釉汁處閃著蝦藍。口沿和底薄釉多為白色或黃色,器物內外釉色均勻。釉面收縮在民窯中很常見。與元代相比,釉的青白程度減弱,這是整個明代的傳統燒制方法造成的。因為釉面摻了草木灰,用木頭燒,才會產生這種效果。現代瓷器的釉料成分和燒制工藝與明代不同,所以釉面不像這樣青白色。
?永樂時期的青花瓷器圓潤、靈巧、精致,既繼承了前朝的形制,又吸收了大量外來元素,產生了許多創新的器物。傳統器皿有梅瓶、玉壺春瓶、穿耳瓶、竹柄壺、持壺、僧帽壺、梨形壺、折盤、燈架、深洗肚、不堵尊、渣鬥、香薰、鉛筆盒、三腳爐、大盤子、大碗、茶碟、盆、碗、高足杯及各種碗。
?梅子瓶有更平滑的線條和更飽滿的底部。與洪武時期相比,玉壺春瓶的瓶頸更細,造型更為精致。僧帽壺也較元代有所變化,線條剛柔並濟,勻稱端莊。碗有多種形狀,包括撇式、折疊式和各種尺寸。其中有壹種墩碗從口部到小腹呈直線,向底部略收。碗下部豐滿,足大而足淺,多見於這壹時期,後為宣德時期所仿。與洪武時期相比,各類大型板材工藝精細,裝飾圖案多樣,繪畫技法更加成熟。
?據明代王世茂《壹窺天象》載:“我朝設在浮梁縣景德鎮。永樂、宣德年間,在內府焚燒,至今價格不菲。當時棕眼甜白是常態,蘇麻以綠為飾,大紅為寶。”毋庸置疑,舶來的蘇馬李青開創了永樂青花瓷燒制藝術的黃金時代,永樂青花瓷所用的青料主要是馬謖李青。李肅馬青屬於高鐵低錳型鈷料,而國內鈷料屬於低鐵高錳型。兩者發色效果有顯著差異:用進口李肅馬青鈷料畫出的藍白,色調豐富深沈,線條隱約,藍色夾雜黑點,這是含鐵量高造成的。黑斑咬入胎骨,用手觸摸有骨瘦如柴的感覺,視覺上也有色調變幻莫測的效果,就像中國傳統水墨畫壹樣;而采用國產鈷料塗裝的青花,色調清新淡雅,線條穩定。因為綠料中鈷鐵著色減少,鈷錳著色增加,形成純藍色,藍色略帶紫色。
?也有壹些國產的綠色料,但是就算是國產料發色也挺好的。它反映了這壹時期與外域和外國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裝飾品常見於各種花果、龍鳳、海水、海怪、遊魚等。胎兒質量比以前更精細、更致密。琺瑯質豐富潤澤,橘皮紋常見。永樂的器物輕巧美觀,圖案稀疏,描寫細膩。底釉為白色,器物較多,僅見“永樂年制”四字篆書。
清初,尤其是雍正、乾隆時期,出現了大量仿永樂的青花瓷。但它采用國產浙江料,模仿永樂李肅馬青料的著色,同時采用重筆染的方法,表現出永樂青花特有的深褐色晶斑,青花的黑色缺陷不沈入胎骨的凹陷,生硬呆板。此外,由於部分器物有清朝禦年號,時代特征鮮明,給仿制永樂青花斷代帶來很大方便。而那些沒有清帝年號的仿永樂青花就需要特別註意了,要通過胎、釉、色、造型、工藝的綜合鑒定方法進行判斷和評價。
民國時期,仿永樂青花瓷也因為仿古風的興盛而被燒。民國永樂青花的仿制,除了造型、紋飾、工藝的模仿,還刻意模仿“明永樂年制”,似乎有些畫蛇添足。
由紀伯倫國際征集辦公室的劉勝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