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玉貔貅的特征分別是:清代貔貅皆雙角,背有齒狀凸脊,體光無紋且無羽翅,頭頂有雙角,頷下有須,形如獅或虎,大小不等,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明代貔貅其造型特征壹般都是瞠目昂首、挺胸鼓腹、闊口大開、長舌吐垂、四足交錯、尾長基地。其神情剽悍,風采飛揚;其凝重似山,咄咄逼人。
各個朝代玉貔貅的特點是各不相同,它的外觀形狀,工藝加工制作過程都別具壹格。
歷史淵源
貔貅形象的藝術作品上可追溯到漢代,多為帶翼的四足獸,其造形可能傳自西亞。貔貅曾為古代兩種氏族的圖騰。傳說幫助炎黃二帝作戰有功,被賜封為“天祿獸”即天賜福祿之意。它專為帝王守護財寶,也是皇室象征,漢武帝將其封為“帝寶”。
先秦,《逸周書·周祝》記載:山之深也,虎豹貔貅何為可服。
戰國時期,《禮記·曲禮》記載:前有摯獸,則載貔貅。
漢代,《小爾雅·廣言》記載:辟,除也。;《急就篇》記載:射鬾辟邪除群兇。唐顏師古註:射鬾、辟邪、皆神獸名。……辟邪、言能辟禦妖邪也。(辟邪是神獸的名字);《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軒轅﹞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
司馬貞索隱:此六者猛獸,可以教戰。遼東人謂之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故古人多連舉之。(4000多年前,黃帝馴養虎、豹、貔貅(大熊貓)等威猛動物為軍隊沖鋒陷陣,在阪泉(今河北省涿鹿縣)戰敗了炎帝);《漢書》西域傳記載:烏戈山離國有桃拔、獅子、犀牛。
孟康註曰:桃拔,壹曰符拔,似鹿尾長,獨角者稱為天祿,兩角者稱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有兩只角)。
唐代,《王氏神道碑》記載:赳赳將軍,豼貅絕羣;《晉書·熊遠傳》記載:命貔貅之士,鳴檄前驅(貔貅用來比喻勇猛的戰士)。
元代,《西廂記》第二本楔子記載:羨威統百萬貔貅,坐安邊境。
明代,《送袁環中(袁可立子)督寧遠餉》記載:以供貔貅用,騰驤月不同;《三國演義》結尾詩詞記載:曹操專權居相府,牢籠英俊用文武;威挾天子令諸侯,總領貔貅鎮中土。
清代,《紀事》記載:乘賊不及防,夜進千貔貅(這裏的貔貅用來比喻勇猛的戰士)。
民國,《清稗類鈔·動物·貔貅》記載:貔貅,形似虎,或曰似熊,毛色灰白,遼東人謂之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故,古人多連舉之。(貔貅的外形像老虎,或者說像熊)
現代,《讀史》詩之七記載:綠林家世擁貔貅,乳臭兒郎據上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