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秀夫與張士傑並稱為“宋末三傑”。雅山海戰失敗後,他背著自己投海自盡。後人把他的遺作編成《呂忠烈集》,紀念這位與國家同生共死的抗元英雄。
陸秀夫墓
《三河鎮誌》說,盧秀福墜海身亡後,屍體漂流到海邊,被撈起埋葬在新會二市(今臺山市都湖鎮義城村)。大約在明初1370元朝被推翻後,這裏為盧秀福修建了壹座莊嚴的陵墓,墓前有石馬和石獅。墳墓旁邊還有壹間房子,是守墓人的家。據說二城村是原守墓人家族開發的。陵墓被毀後,《三河鎮誌》記載:“大約在清朝中期,陸秀夫的後人為恢復舊墓而戰,決定找壹個美麗的地方建墓。於是我選擇在三河鎮連安馬山上的‘馬舌’上重修盧秀福墓。“墳墓是用泥土做的,朝東。墓碑高78厘米,寬44厘米,石碑為花崗巖。碑文上寫著“右丞相宋作竹,恐顯其夫忠劉福軍之墓”,碑文上寫著“祭孫慈秀才出身,授中賢博士之職,並安排廣西安檢員巡察右江、北道、華林鄉,重修進士之行、疏影、文祖、金泉。”《開平縣誌》也記載:“本市(縣)東山鎮馬山有壹古墓,為南宋末年左丞相盧秀福所葬。該墓為土墩墓,坐西向東,長5。1m,寬4m。有壹塊花崗巖墓碑,長78cm,寬44。墓正面5厘米。在碑文中,書上寫著:‘宋佐朱國左丞相盧秀福,死於忠地政團之墓’等17字。"
陸秀夫的後代
據宋史記載,盧秀福是江蘇滁州郾城縣(今淮安)縣長監利人(即建湖縣建陽鎮人)。在文物調查中,陸秀夫家譜由陸秀夫二十四世的後人陸同誌收藏(陸同誌現供職於建湖縣電影戲劇管理站)。二十二譜* * *,前兩冊是明末鹽城人王孟雄編的《呂忠烈公全書》;另壹部是陸忠烈《宮泉書》的續編,是清代鹽城人陶硬、陶形父子的補遺。編者收集的陸秀夫生平事跡、雜文、軼事,資料頗豐。因清初興文監獄,編者未能刊刻。直到道光十五年(1835),也就是兩百多年後,陶行健父子把它放入世間,距今已經是151年了。其余20部為《陸氏族譜》,介紹了陸秀夫祖先及其後代的世系分布等。它們是由陸秀夫的第二十世孫陸家駒聘請的科舉考試官陳昱寰編纂的,並於元年(1909)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