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采用了約瑟夫·康拉德最著名的小說《黑暗之心》的框架。小說原著講的是壹個年輕的船長去剛果做生意,被公司命令傷害公司在剛果分公司的代理人Courths。當船長到達剛果時,他理解Courths,沒有殺死他,並把他帶到了英國。根據這部小說,電影改編如下:美國侵略軍的特種部隊隊長威拉德(Willard)奉上級之命,刺殺壹名美國上校考特斯(Courths)。Courths在越南戰爭中失去理智,成為當地土著部落的首領。因為他不服從美軍的指揮,損害了美國的聲譽,所以他必須被清除。威拉德帶領4名士兵乘巡邏艇從西貢出發,沿湄公河逆流而上。影片以威拉德的視角展現了侵華美軍犯下的壹系列暴行。
作為壹部戰爭片,這部電影有壹些獨特之處。
首先,影片構思巧妙,整體設計新穎完整。影片中的湄公河象征著人類歷史的長河。威拉德壹夥溯河而上,目睹並參與了壹系列暴行。他們的人性越來越少,獸性越來越多。當他們發現Courths的時候,他們已經變得比Courths更兇猛。這意味著戰爭貶低了人類。這種意圖可能不太好理解,但畢竟譴責了戰爭對人性的扭曲。表現了導演和導演反對侵略戰爭、渴望和平的願望。這種對入侵越南的反思也推動了美國的反越戰運動。
其次,影片采用了從現實主義到超現實主義逐漸過渡的創作方法,從揭示現實到探索哲學,銜接自然流暢。他善於選擇典型的人物和事件以現實主義的方式描述戰爭。比如威拉德認識了壹個叫基戈爾的美國中校,他是個好戰分子,以殺人為樂。當他用直升機轟炸越南平民,用大功率擴音器播放瓦格納的音樂時,他特別興奮和開心。為了在戰爭中安全觀看士兵沖浪,他派了壹架飛機把海邊的叢林燒成了壹片火海。他說他喜歡聞凝固汽油彈燃燒的味道,這說明他已經成為壹個殺手之王,壹個戰爭狂人。這是典型的美國好戰的上層官員。起初威拉德對基戈爾這樣的人感到困惑,但隨著他們在戰爭的泥潭裏越陷越深,他們變得越來越殘忍。有壹次遇到小船,檢查的時候沒發現什麽異常。突然,壹只小狗動了。他們驚慌失措,開槍打死了許多人。真的很嚇人,很緊張。壹些士兵對他們的暴行深感內疚,並試圖給受傷的越南婦女穿衣服。壹向溫和的威拉德竟然開槍打死了她。他們終日生活在恐懼中,酗酒吸毒,無藥可救。威拉德終於找到了考特思,終於意識到是這場侵略戰爭讓他發瘋。他殺了Courths,土著人擁護他為他們的領袖,所以他陷入了矛盾之中。最後壹段不再是寫實風格,帶有明顯的超現實主義元素。這或許不能恰當地說明侵略戰爭的性質,但導演認真積極的求真態度值得稱道。觀眾跟隨威拉德進入越南叢林,仿佛經歷了這場荒謬、恐怖、非人化的戰爭,自然會反對。導演們曾希望把這部電影拍成壹部沒有政治口號的政治電影,顯然他們達到了預期目標。
這部電影中使用的技術很巧妙。尤其是攝影和音樂成功地渲染了戰爭的氣氛,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比如拍攝直升機邊轟炸邊放音樂時,鏡頭角度變化靈活,聲音震撼。兩者結合形成了強烈的視聽效果,恰如其分地展現了美軍的瘋狂。在拍攝歌舞明星老君時,強烈的聚光燈柱不斷掃過,幾名美軍官兵陷入騷動,不僅與普通美軍歌舞片的華麗場景完全不同,而且與周圍陰森黑暗的叢林形成鮮明對比。美軍官兵獸性大發,軍隊婦女乘直升機倉皇出逃,栩栩如生,驚心動魄,仿佛世界末日。尤其是最後壹部,Courths始終處於黑暗之中,強烈的黑暗導向的畫面造型突出了神秘的氣氛,也暗示了Courths的黑暗心理。這些已經成為戰爭電影中的著名段落。這部電影獲得了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和最佳音效兩項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