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晚期青銅器銘文的傑出代表

晚期青銅器銘文的傑出代表

晚期青銅器銘文的傑出代表是毛·。

周公鼎是西周晚期的壹件青銅器,因其制造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出土於陜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直徑47厘米,重34.700公斤。口飾有重環紋,張口,雙耳,三蹄。

毛的碑文長達近500字(其中497字、499字、500字),是所見青銅器銘文中最長的。碑文內容可分為七段,說的是:周宣王登基之初,急於振興國家大事。他要求叔父毛公治理內外政務,勤政無私。最後給了他壹件救生衣和壹份豐厚的禮物,於是毛公鑄了壹個鼎,永遠告訴他的後人。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毛丁公被陜西岐山縣董家村村民董春生挖出。有壹個知名的古董商來了,花了三百兩銀子買下,但是鼎運到的時候,被另壹個村民董之冠擋住了,買賣沒有做成。

古董商用巨款賄賂知縣,董之冠因私藏國寶被捕入獄。這個鼎最後運到了縣衙,被古董商悄悄運走了。張的兒子張有壹次偶然看到這個鼎。毛出後,又落入古董商蘇益年手中。

鹹豐二年(1852),魏縣碑刻家、收藏家陳介祺從蘇壹年手中買下,以1000送給蘇壹年。這個三腳架藏在密室裏,鮮為人知。1902年陳介祺去世後,他的後人賣掉了鼎,鼎為兩江總督段方所有。1911年段方被派往四川鎮壓護路運動,被革命軍殺害。

毛高54厘米,腹深27.2厘米,直徑47厘米,重34.5公斤。它是以制造者毛公的名字命名的。鼎為直耳、半腹、蹄形,短小、莊重、有力,鼎口緣飾以帶狀重環紋。

整體造型渾厚凝重,紋飾古樸古樸,生活氣息濃厚。它是西周晚期丁由宗教轉向世俗生活的代表作。

毛丁公是西周晚期的壹種重型武器。鼎內壁刻有32行近500字,是現存青銅器中最長的銘文,也是西周青銅器中最高的銘文。敘述完整,記載詳細,被譽為“壹部史書”,是研究西周後期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此碑文書法極其飽滿莊重,充滿了無與倫比的古典美。以至於自出土以來,晚清書法家都為之傾倒。

  • 上一篇:捆鈔機的工作原理
  • 下一篇:林和風的藝術足跡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