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國的民間火器
泛濫的民間私造火器
舊式火器的大體制造方法,我國的著名作品天工開物早有記載,其中提到“鐵管載藥,嵌盛木棍之中,以便手握。凡錘鳥銃,先以鐵梃壹條大如箸者為冷骨,裹紅鐵錘成。先為三接,接口熾紅,竭力撞合。合後以四棱鋼錐如箸大者,透轉其中使極光凈,則發藥無阻滯。其本身近處,管亦大於末,所以容受火藥。每銃約載配硝壹錢二分、鉛鐵彈子二錢”
鳥銃是明清對火繩槍的叫法。對鳥銃的基本制造方法已有大致記載,可見鳥銃的制造難度,對於擁有鐵匠經歷的人來說,制造並不非常困難,從清中期開始,鳥銃便在民間泛濫。政府便常有文書提及,列如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兩廣總督李侍堯奏稱:“民間制造鳥槍,呈官編號,立法已屬周密,若令壹概繳銷,民間必致私造私藏,動幹禁令,徒滋煩擾,應毋庸議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乾隆帝諭令各督撫“將民間私鑄鳥槍壹事,實力查禁,毋許工匠再行鑄造,並曉諭民間有私藏者,即令隨時繳銷”;同年又要求各地督撫“飭屬嚴密稽查”,於年終匯奏壹次
據不完全統計,自乾隆四十六年至五十八年(1793年)13年間,清政府至少收繳鳥槍、鐵統43666桿。以全國之大,十幾年才收到4萬多桿鳥槍,平均每年也就只有3000多桿。可見清政府是極為畏忌民間持有火器,多次提到此事,但其行動效果並不理想,全國13年不過繳獲四萬鳥銃。被邱捷先生評價為成果實在有限,而且隨著清後期政府對地方的掌控力降低和戰亂,其程度還會加深。
待到民國時期,槍支彈藥泛濫,再東北兩廣尤為嚴重,其中東北甚至到了報紙登錄某某鄉村藏槍幾十,彈藥數百的程度
壹報紙曾如下記錄遼中縣屬厲家窩棚迤南陶家窩棚住戶,向稱貧窮,上等之戶,有地不過二三十坰,中下等有地不過壹二坰或十數坰不等。胡匪雖欲搶劫,無可搶劫,況當此青黃不接之時,家無儲金,匪亦無法。故該匪等現在改變方針,不搶財物,專在村內搜索槍械,以為青紗障起之預備。聞日前該村某戶被胡匪數人將所存槍械九桿壹並攜去,至財物毫未損傷雲。
其數量已經多到了貧民也要存槍自保,匪盜無所可搶,只能專門偷盜槍械。“東北王”張作霖為更是稱奉省農民半多皆於其家中備有槍械,以資保衛,其在安分守紀者固足以防盜賊,而不肖者即持械為匪或反借與匪人,由是民間之槍械為害匪淺。
鳥銃此類火器的仿造並不難,並且曾經有壹位作家在回憶其父親打獵的過程中對此有所提及,其中提及爸爸那時打獵用的槍是自制的火炮。火炮是在無縫鋼管上焊接壹炮臺,炮臺上用引火帽覆蓋並通往槍膛,引火帽是個細活兒,大都是爺爺給他造引火帽。爺爺通常都是找來壹些鐵罐的鐵皮,先剪多個小正方形,再把小正方形鐵皮剪成不相通的小十字,然後放在模具裏砸成凹字形,在凹字形底上點上黃色的炸藥後,壹個引火帽就造成了。
民團火器
有清壹代,在軍制上實行八旗駐防制度,本國統治階級實際上重視和信任的軍事力量其實是分布在各個據點的數千八旗,對綠營持有懷疑和打壓態度,不敢多調,在武備甚至戰術方面也實行封鎖和分級政策,這等畸形軍制與江戶幕府廢除各地大批足輕隊伍,只保留少量藩兵且嚴禁各地城防工事倒頗有些相似,但南方也是塊不安生的地,為了能夠在緊要時刻彌補壹定的軍事力量,故而總會以地方知縣為代表,同各大鄉紳組織鄉村或縣鎮的臨時民兵力量,即團練,而且再往後的民國時期也頻繁出現。
有清壹代,在軍制上實行八旗駐防制度,本國統治階級實際上重視和信任的軍事力量其實是分布在各個據點的數千八旗,對綠營持有懷疑和打壓態度,不敢多調,在武備甚至戰術方面也實行封鎖和分級政策,這等畸形軍制與江戶幕府廢除各地大批足輕隊伍,只保留少量藩兵且嚴禁各地城防工事倒頗有些相似,但南方也是塊不安生的地,為了能夠在緊要時刻彌補壹定的軍事力量,故而總會以地方知縣為代表,同各大鄉紳組織鄉村或縣鎮的臨時民兵力量,即團練,而且再往後的民國時期也頻繁出現。
可見團練的武備購置仍然差異大,隨意性大,不僅不少地方部分存在冷兵器,還有許多偏遠貧窮地區的團練以冷兵器為主,甚至純用冷兵器總結來看,團練是壹個值得探討的存在,但本身仍然未能脫離臨時農兵的範疇,所以只當壹軍事方面的有趣現象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