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翼,湘籍晚清名臣。
胡遂,湖南大學文學院教授,被全國800萬名大學生評選為“全國百佳教授”。在湖南大學流傳著“不聽胡老師的課,簡直是壹種損失”的說法。
胡林翼與胡遂之間,是高祖父與玄孫女的關系。從“名臣”先輩,到“名師”後人,胡門家風代代傳承,延續著士人的夢想。
士人輩出皆因“家風重學”“我們家族十分看重讀書,雖然胡林翼是以亂世軍功而著稱,但胡家卻不是軍人世家,而是壹個士人輩出的書香世家。”前不久胡遂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胡林翼是清朝道光十六年進士出身,他的父親胡達源則是嘉慶二十四年殿試壹甲第三名進士。孫子胡祖蔭也考中秀才,最後官至清廷的郵傳部侍郎。
胡遂的父親胡有猷,是胡祖蔭第六個兒子,在北平外國語學院、武漢大學中文系取得了兩個學士學位。在胡遂的印象裏,父親是個對書很癡迷的人,特別重視對子女的教育。
胡遂回憶,文革時期,很多書都被稱作“毒草”,父親有壹次偷偷跑到學校圖書館,手抄了壹本《唐詩三百首》給孩子們讀。當時,子女“檢舉”父母的事情不少,壹位朋友知道父親冒著風險偷抄“毒草”的事情,便問他:“妳敢拿毒草毒害自己的子女?不怕他們告妳的狀?”父親只是搖搖頭,笑而不語。
“那位朋友並不知道,在父親影響下,我們三兄妹從小就喜歡讀書。”胡遂告訴記者,父親的要求也很嚴格,上小學前《唐詩三百首》、《論語》、《孟子》都要會背。
當時學校停課三年,但兄妹三人從來沒有停止學習。三年時間裏,胡遂閱讀了很多國學典籍。“讀書壹直被我們看做最重要的事情,可以不吃飯,不睡覺,但不能不讀書。”
士人之夢在於“公忠體國”“胡林翼謚號‘文忠公’,有‘公忠體國’的評價。”胡遂說,高祖父身上有著士人那份“公忠體國”的夢想。
晚清時期,朝廷腐敗、官場黑暗、內憂外患、人人自危。但胡林翼和曾國藩、左宗棠等挺身而出,逆流而上。要做到這壹點,信念和能力二者缺壹不可。
“士人讀書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學識和能力,其終極目的還在於報效國家。”胡遂分析,胡門重學,也是希望子孫後代都能成為對國家社稷有用的人才。
胡林翼在他的帥營掛了面旗幡,上面書寫了壹個巨大的“死”字,這做法很遭忌諱。但他在日記中寫道:“日夜懸壹死字在床頭,知此生必死,方能了卻,做得事成。”
“為國謀事,不惜身死。這種精神壹直感召著我們兒孫。”胡遂說,到今天,這份“公忠體國”的情懷演化成壹種要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的崇高追求。
胡遂還記得自己15歲那年,成了壹名代課老師。父親高興得不得了,寫了壹首詩勉勵她:“教育吾家事,憐兒燕翼新。親衰供菽水,體弱怯風塵。放眼觀寰宇,何遑計壹身。訓蒙方任重,養正貴諄諄。”
這首詩中,壹句“憐兒燕翼新”,體現了胡有猷對女兒的憐愛之情,壹句“何遑計壹身”卻又滿懷豪情地鼓勵女兒為教育事業奉獻力量,壹種舍小家為大家的情懷躍然紙上。
處世為人講求“端敏恒毅”“端敏恒毅”四字,是胡遂的太高祖胡達源流傳下來的家規,也是胡門子孫代代信奉的處世哲學。
“這四個字中,包含了許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胡遂解釋:“端”,指人品、道德的端正,堅持正確的目標和人生信念;“敏”指行動敏捷,“敏於事、訥於言”,重視實幹、重視行動;“恒”通“弘”之意,即有寬闊宏大的胸懷,達觀處世,始終保持希望;“毅”就是做事要有毅力,能夠堅持不懈。
這其中,壹個“端”字居於首位,就是告誡胡門後人,“德才德為先”,要堂堂正正做人。
胡林翼壹生為官清廉,兩袖清風,當他初任湖北巡撫時,正值武漢兩次失陷、湖北大半淪沒於太平軍,可謂庫儲壹空,百物蕩然,然而胡林翼通過改漕章、通蜀鹽、整榷務等手段,歲入四百多萬兩銀子。
然而在家書中,胡林翼卻曾寫道:“我必無錢寄歸也,莫望莫望,我非無錢,又並非巡撫之無錢,我有錢,須做流傳百年之好事,或培植人才,或追崇先祖,斷不至自謀家計也。”湘軍創建者之壹郭嵩燾也說他“位巡撫,將兵十年,於家無尺寸之積”。
上世紀60年代初,胡有猷曾擔任長沙開福區朝華中學的教導主任兼總務主任,因為主管學校財務,巴結他的人不少。胡遂記得有壹天,天空下著瓢潑大雨,有個人打著雨傘來到家裏,帶了壹盒月餅來送禮,父親堅決不收,那人將月餅塞到他手裏就走了。
當時,年幼的胡家三兄妹看到香噴噴的月餅,饞得直咽口水。可父親壹頭紮進雨裏,將月餅放在天井正中央的地上,任憑雨水劈劈啪啪澆淋,也不讓兒女們去動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