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父曾國藩及夫人葬於嶽麓區坪塘鎮桐溪寺後伏龍山上,而曾紀澤墓於2010年在望城區雷鋒鎮牌樓壩村桃子灣發現,雖然墓葬已遭破壞,但墓葬的發現對於人們研究曾紀澤生平及其家族變遷,以及晚清時期湖湘歷史文化、喪葬制度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曾紀澤墓是長沙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文物普查工作隊在進行田野調查時發現的。該墓位於望城縣雷鋒鎮牌樓壩村桃子灣,是壹處遵照清代侯爵制建造的具有湖南本土特色的清代墓葬。墓坐東朝西,呈半環形布局,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原墓葬由墓冢、墓圍、墓碑、拜臺、石闕、神道、石像生組群、墓廬、龜背石石碑等構成,規模宏大。其中墓冢為糯米混瓷澆築,其余建築均為花崗石材質。
1958年,當地修建牌樓壩水庫,盡取墓地花崗石構件作為築壩材料,墓葬受到嚴重損壞並遭盜掘。現墓葬整體布局痕跡尚存,自然風貌保持較好,還保存有墓廬屋匾額兩塊、龜背石碑壹座、紅漆棺蓋板壹塊、墓誌盒構件兩塊。紅漆棺蓋板雖然暴露在外日曬雨淋,但仍鮮亮如新。墓誌盒構件上面帶陰刻銘文,上書:“宮保曾惠敏公壙誌”字樣。根據史書記載,曾紀澤死後葬於長沙,謚惠敏。
據當地村民反映,與曾紀澤墓相離不遠處另有兩處墓葬,其壹是對面山上的曾紀澤夫人劉氏墓,另外的傳說是曾紀澤小妾的墓(文物部門沒有考證)。劉氏墓毀於1958年當地修水庫。壹位名為廖文偉的收藏家撰文說,他曾於1997年10月底在清水塘古玩市場無意間收到劉氏墓的墓誌銘。廖文偉撰文說:“曾紀澤18歲與父親摯友賀長齡之女完婚,不料翌年賀氏夫人難產去世,21歲娶劉蓉之女......所幸我收藏到劉氏瓷刻墓誌,取得了研究劉氏生平的第壹手史料,彌補了史籍記載之不足。”他說,但遺憾的是此青花墓誌銘僅存兩塊四面,鏨刻700余字。
曾紀澤墓的墓誌銘僅存壹空盒,墓誌銘已不知去向。當地村民說,“1958年修水庫時,村民拆墓石修水庫,拆出了墓誌銘,是壹塊青花瓷。”文物專家說,以此描述與廖文偉收藏的劉氏的墓誌銘對比,正好符合。目前市文物部門正在查找曾紀澤墓誌銘的下落。
文物價值:為研究湖湘文化提供了新資料。據長沙市文物專家介紹,曾紀澤(1839—1890)為清末著名湘軍統帥曾國藩長子,晚清最重要的外交家和經世致用學者。他促成《中俄伊犁條約》改簽,收回伊犁地區兩萬多平方公裏土地;與英國議定洋藥稅厘並征條約,為清政府每年增加煙稅白銀200多萬兩;幫辦海軍事務,向英國訂購大批軍艦,助李鴻章建立北洋水師,對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促進了中國近代社會發展進程。清光緒十六年(1890),卒於京師戶部任內,終年51歲。遺骨葬長沙,謚惠敏,有《曾惠敏公遺集》行世。該墓葬對研究曾紀澤生平及其家族變遷,研究晚清湖湘歷史,以及晚清時期的喪葬制度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文物隱憂:毀壞嚴重。1958年,當地修建牌樓壩水庫,盡取墓地花崗石構件作為築壩材料,曾紀澤墓葬受到嚴重損壞並遭盜掘。長沙市文物局已著手對墓葬散落的建築構件進行收集整理,並征集相關文物,開展相應的研究工作。同時,文物專家建議將曾紀澤墓作為壹處重要的歷史人文景點納入當地鄉鎮建設規劃,盡快啟動曾紀澤墓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按原貌修復曾紀澤墓。據悉,曾紀澤墓有望申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