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詩如下:
欣賞牡丹
唐代的劉禹錫
庭前的牡丹妖嬈艷麗卻乏骨,池中的荷花清雅幹凈卻乏趣。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美人,到了花期吸引了無數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長安城。
全詩釋義如下:
院子裏的牡丹花艷麗,但格調不高;池水表面的荷花光潔,卻缺少熱情;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國色,才是最美的花。花開的時候,其盛況轟動了整個京城。
句子註釋
⑴牡丹:著名的觀賞植物。古代沒有牡丹之名,統稱牡丹,後來又叫木牡丹牡丹。壹般來說,牡丹的叫法是在唐代以後,但唐代以前就有記載。
⑵庭前牡丹:指宦官、達官貴人。牡丹: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初夏開花,形似牡丹。無網格的惡魔:妖嬈美麗,卻缺少網格。妖:艷麗迷人。g:骷髏。沒有案例就意味著格調低。鄭虔《胡本草》:“牡丹,無骨之花。”牡丹又叫“木牡丹”,牡丹是草本植物,又叫“去骨牡丹”,所以作者稱之為“不合格”。
⑶蓮花(qú):蓮花的別稱。《爾雅·曹氏》:“何,賦曲。它的莖茄子,它的葉,它的根,它的花,實際上是蓮花,它的根,其中糯米,糯米。”郭璞註:“(福曲)又名芙蓉,江東胡和。”
(4)國色:傾國之色。原意是壹個國家最美的女人,意思是牡丹花色彩絢麗,艷麗高貴。卓立《松創雜記》:“挺好的壹首詩,因為我問自己,‘今日京中第壹唱牡丹花的是誰?’我自言自語地說:‘聽說中國書法家李正風在群臣中唱過許多贊歌,說‘染衣之夜美,國色滿酒’。當妳聽到它的時候,妳可以享受它。吳剛、張天池《劉禹錫詩選註》認為,這是作者用來比喻創新者的。
⑸“花開”句:說明觀賞牡丹在唐代非常流行。李昭《唐史補》:“妳來京師,已經三十多年了。每年春晚,車馬若狂,不花時間玩就可惜了。寺廟裏有幾萬人是為了盈利。元和末年,韓陵來到長安,排名第壹,猝死。去說,‘我是女生嗎?”白居易《花間集》:“皇城春日雕零,喧囂壹時。* * *妳說牡丹,就陪妳買花。價格不定,獎勵直接看花數:燒壹百朵紅花,壓五捆元素。上面掛個簾子,旁邊織個籬笆。灑上水,用泥封好,顏色不變。大家都習慣了,大家都迷茫了。“都城:壹般來說是指長安,但劉愷的《古詩賞花》、《鮑思濤的《中國名勝詩選》、《謝明歷代詠物詩選讀》認為這首詩中的都城是指洛陽。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首詩是對牡丹的贊頌,它的贊美方法是用抑他揚他的方法。詩人不是從正面描寫牡丹的美,而是從側面寫牡丹。詩的開頭,先評牡丹和荷花。牡丹和荷花本來就是很受歡迎的花。而詩人卻用“牡丹無妖”、“荷花清純多情”來贊美牡丹,以襯托其高標準、美的魅力。“牡丹”本來是壹種具有觀賞價值的花卉,但相傳唐代武則天以後,“牡丹初盛,牡丹衰”(《王漁父牡丹詩序》)。甚至有人把牡丹比作“花王”,把牡丹比作“近侍”。在這裏,劉禹錫帶著主觀感受,把牡丹形容得妖嬈但格調不高。“荷花”是詩中常以清高、幹凈出現的花,但劉禹錫大概說她清純無情,是因為她在池中婀娜多姿,只可遠觀不可近奏。這暗示著牡丹具有妖、清、雅、情四種特質,可謂花中最美。
前兩句用的是抑人揚本的手法,為牡丹的出現做了鋪墊,第三句則是改筆從正面贊美牡丹。“只”字強調只有牡丹才能稱為“真正的國色”,可見詩人對牡丹的偏愛。“國色天香”成為當時對牡丹的評價,也為後人所接受和利用。牡丹是花中之王,“每色每香”(邵雍《論牡丹》詩)。但這首詩完全沒有提到牡丹的色香味,只說“花開時京師動”。這句話表現了人們出城觀賞牡丹的熱鬧景象,以此來贊美人們喜愛和喜愛的牡丹顏色。在詩人眼裏,牡丹是全國最好的“美人”,因為她美得超群。由於牡丹無與倫比的美麗,比賽在花期的北京引起轟動,人們爭相欣賞,生動地描述了當時的時尚,表達了大多數人的心聲。“動”字在這裏用得很奇妙,仿佛讓人看到了當時人們為了看牡丹而擁擠不堪的生動景象。
在這四首短詩中,寫了三種名花,其中蘊含著詩人豐富的美學思想。詩人不忘贊美牡丹和荷花美麗的壹面,又突出了牡丹的美,令人深思不已。作為花和樹,在風格或感情上沒有區別,但詩人巧妙地、生動地通過擬人化和對比將自然美轉化為藝術美,給人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漢族,中國唐代彭城(今徐州)人。他祖籍洛陽,唐代文學家、哲學家。他自稱是漢中山景王的後代。他曾是王變法派的監事和成員。中晚唐著名詩人,有“大詩人”之稱。他家是儒家世代相傳的書香門第。主張政治革新是王派政治革新活動的核心人物之壹。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郎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司馬郎州,其間撰寫了著名的《漢壽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