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手抄報內容是1:
這個節日的起源。《說文合補》:“年已熟。夏商時期,夏歷產生,以月亮的圓缺為月,壹年分為十二個月。每個月,看不到月亮的那壹天為新月,正月初壹稱為壹年的開始,也稱為年。年號始於周朝,正式定於西漢,延續至今。
然而,在古代,正月初壹被稱為“元旦”。直到近代中國辛亥革命勝利前,為順應農時,便於統計,南京臨時政府規定漢族間使用夏歷,機關、廠礦、學校、團體實行陽歷,陽歷1月1日為元旦,農歷正月1日為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在國際上使用公歷紀元,並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俗稱公歷年。農歷正月初壹通常是在立春前後,所以農歷正月初壹被定為“春節”,俗稱農歷年。
春節手抄報內容2:
節日習俗。拜年是中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互相表達美好祝願的壹種方式。
在古代,“拜年”壹詞的原意是給老人拜年。新年問候通常從家裏開始。初壹早上,晚輩起床後要先給長輩拜年,祝他們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拜完後,要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
向家中長輩拜年後,出門見面也要笑臉迎人,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語。鄰居,親戚和朋友也互相拜訪或邀請他們喝酒娛樂。
孟先生在《東京夢中華》卷六中描述北宋汴京之雲:“十月壹日,開封府放三日,士子自早互慶。”明代中葉,陸榮在《園雜記》卷五中說“在京城元旦,從官至庶人,幾日過馬路者,謂之‘拜年’。
然而,庶人每個人都崇拜他的親戚和朋友。越是官方接觸,越是泛愛不專...".顧鐵青,阿清人,在《賈青錄》中描述“男女拜祭父母,主人領其卑幼,拜謁左鄰右舍,或遣子女祝賀,謂之‘拜年’。對那些生命盡頭不相逢的人,此時也是相互膜拜..."
在古代,上流社會的文人有用名帖互致問候的習俗。宋代詩人周惠在《清波》雜誌上說:“在宋統治時期,仆人經常被用來以新年的名義刺人。”當時的士大夫朋友圈很廣,要到處拜年,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因此,壹些關系不密切的朋友沒有親自去,而是派仆人拿了壹張用梅花信紙剪成的卡片,兩寸寬,三寸長,上面寫著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和祝賀的話。
在明朝,人們拜訪而不是拜年。明代傑出的畫家、詩人文徵明在《過年》詩中描述:“不求相見,但求通順,名篇滿蓋;我也跟人扔幾張紙,世界討厭太簡單,也不要太空洞。”這裏所說的“名刺”和“名蔔”就是今天賀年卡的由來。
春節手抄報內容的由來3:
現代新年問候。春節的壹個重要活動是在新朋友和朋友的家裏和鄰居那裏祝賀新年,以前被稱為新年問候。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就有了。唐宋以後很流行,有些不用親自去的人可以用名帖祝賀。東漢時稱為“刺”,所以名片也叫“名刺”。明朝以後,很多人在門口貼壹個紅紙袋,用來收藏名帖,叫做“門本”。
按照他們的社會關系,互相拜訪拜年的形式大致可以分為四類:走親戚。第壹天,妳必須去妳的嶽父家,帶禮物。進門後,先向祖先的像和牌位跪拜,再依次向長輩跪拜。妳可以留下來吃晚飯和玩。
禮節性拜訪。如果妳希望給妳的同事和朋友拜年,壹進屋,如果妳和妳的主人平等,妳只需要鞠壹個躬。如果比自己大,還是要主動低頭。主持人要從座位上走下來,做壹個牽手的手勢,甚至說不用客套,以示謙讓。這種情況壹般不適合久坐,寒暄幾句就要離開。主人拜完之後,應該改天回訪。
謝謝妳的來訪。任何人(如律師、醫生等。)去年欠了別人壹屁股債的人會買些禮物送,借拜年的機會感謝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