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劉禹錫《賞樂天唱老》:
不在乎老的人,老了也有憐憫之心。
體瘦降頻,發稀冠自偏。
廢書愛惜眼睛,大部分都是用歲月煮出來的。
經典還是熟悉的東西,閱人如閱川。
仔細想想是幸運的,但下次就成功了。
不要說桑榆晚了,因為它仍然充滿了雲。
賞析:詩的前六句沿襲了白居易的原唱,表達了對白居易“老”的看法的同情。寫壹兩句“養老”是人之常情。大家都擔心衰老,老了也沒人可憐。然後四句話進壹步解釋了“養老”的原因,詩人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因為衰老,身體壹天天消瘦,腰帶不斷勒緊,頭發逐漸稀疏,帽子自然歪斜。棄書是為了保護眼睛;艾灸常被用來延年益壽。
句子“我對我所學的很熟悉……”從另壹個方面談“老”的觀點,這是針對白居易的“傷老”說的。劉禹錫認為,舊的有它的缺點,但也有它的長處。老年人的弱點是體弱多病。"他身材瘦削,頭發稀疏,帽子也偏了."老的長處是經驗豐富。“經歷的還是熟悉的東西,閱人如閱川。”年紀越大,經歷的事情越多,知道的事情越多,見過的人越多,體會也就越深。仔細想來,這也是壹種福氣。所以,詩人唱道,“到此自然會下。”詩人勸他的朋友不要太擔心衰老,只要正確對待,就可以快樂。
後兩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意境優美。氣勢奔放,曹操“老馬蹲伏,誌在千裏。”烈士的晚年充滿了勇氣。面對衰老,詩人不消極也不悲觀,要用壹生去撒滿天空的紅雲。這兩首詩既是詩人內心世界的自我表露,也是對老友白居易的寬慰和鼓勵。
這首詩的第壹段和第二段矛盾正面,轉折自然,觀點辯證,說服力強。最後兩句話特別精辟,其實是警世之言,後人用來勉勵自己。
作者簡介:劉禹錫(772-842),中國唐代彭城(今徐州)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他自稱是漢中晉王的後代,是王變法派的成員。中晚唐著名詩人,有“大詩人”之稱。他家是儒家世代相傳的書香門第。主張政治革新是王派政治革新活動的核心人物之壹。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郎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司馬郎州,其間撰寫了著名的《漢壽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