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有真正的木窯嗎?

有真正的木窯嗎?

可能有

有“天下第壹美瓷”美譽的木窯瓷器,其特點概括起來就是:“色如天,明如鏡,薄如紙,響如磬”。現代人形容天空大多是天藍色,古人形容是天藍色。柴世宗說“雨過天晴雲破”,意在強調雨過天晴,沒有塵埃,顏色最接近青色。

柴窯是五代後期柴世宗燒制的禦窯。清代朱妍在《陶說》中記載:“柴世宗時燒,故稱柴窯。相傳當日邀瓷,世宗批其形:雨過晴雲破,色如未來。”但現代人沒有見過實物傳世的木窯,也沒有發現窯址。

阿清王朝人蘭璞也提出了景德鎮陸濤木瓷的價值:“今論窯器者,必說木、汝、官、哥、定,而木不可得。”碎掉的壹定是皇冠、戒指、玩具,也是貴重物品。"就連大名鼎鼎的歐陽修也在《歸田錄》中感慨道:"在柴窯時代也不多見,得其殘片者,以金飾為器。“不過,雖然歷史上很多文人都寫過這樣的關於柴窯的說法,但也有人認為柴窯根本不存在,也有人認為陜西耀州窯就是柴窯,或者景德鎮早期的青花瓷就是柴窯。眾說紛紜,但似乎只有壹點大家達成了共識,那就是柴窯瓷器是瓷器中的極品,是無數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藝術瑰寶。

那麽什麽是“明如鏡”呢?銅鏡在古代很流行。最開始,古人要求鏡子能反映人臉的五官。今天我們看到壹些高質量的瓷器也能隱約地反映出人的面貌,木窯制品也達到了這樣壹種“明如鏡”的工藝水平。

五代時,耀州窯出現了壹種胚極薄的單色釉。上面有官方和口頭的樣式,所以相當壹部分人把耀州窯生產的瓷器誤認為柴窯瓷器。柴窯確實繼承和發展了耀州窯薄胎的傳統,其器物的胎厚與器的大小成正比。但筆者認為柴窯不是耀州窯,“薄如紙”是略顯誇張的描述,是壹種理想狀態。這意味著柴瓷的重量很輕,拿在手裏的重量和紙差不多。

很難想象瓷器能達到“聲如琴”的藝術效果。木窯具的胎質雖然硬,但陶土做的胎質和天然石編鐘的胎質不是壹回事。“聲如磬”只能說是在同類瓷器中,柴窯生產的瓷器音質出眾。但也有人推測五代柴窯瓷器的瓷胎中有其他成分,否則說“聲如歌”似乎有些誇張。(來源:國家文化藝術網)

  • 上一篇:有哪些優秀的古生物紀錄片適合帶孩子壹起看?
  • 下一篇:李子柒院子種滿秋葵,李子柒的視頻多有感染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