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階段:
由於家庭的原因,特別是受其父李的影響,李清照在青年時期是壹位優秀的詞人。
李清照的成長也離不開她的自然環境。李清照童年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風景如畫、人文濃郁的家鄉黎城度過的。大約在她五六歲的時候,因為父親李入京做官,她也隨父母遷到了京師(今河南開封市)。她在東京長大。當時北宋統治階級享樂,東京表面上還極為繁華。李清照作為壹個士大夫階層的貴族家庭,由於封建禮教的禁錮,無法像男人壹樣走出家門。聯系全社會。
但她畢竟出生在城市,不像農村地主家的女人那麽孤僻。她不僅可以在荷花深處劃船嬉戲,還可以跟著家人到東京街頭看花裏胡哨的燈籠和熙熙攘攘的街景,這些都培養了她的氣質。豐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對自然的熱愛,對自然的描繪能力,說明她是在家鄉山東受過教育的。而她在愛情描寫上的“無所顧忌”,則顯示了城市社會氛圍和文學氛圍對她的影響。
十八歲那年,李清照嫁給了趙明誠。婚後,清照和丈夫壹拍即合,仿佛形影不離。“夫妻善於贏得朋友。”婚後,李清照和曾經的學生趙明誠壹起學習金石學和書法,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趙復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
婚後,她將全部身心投入到對文學藝術的進壹步研究和金石學的收藏與研究中。她與趙明誠互相鼓勵創作詞,技法日臻成熟。有壹年重陽節,李清照寫了著名的《醉花吟》,送給在外做官的丈夫:“霧濃雲永愁,腦賣金獸。重陽節,躺在被窩裏,半夜,身上的寒氣剛剛被浸透。東籬飲酒至黃昏後,淡淡的黃菊香溢滿雙袖。墨濤不忘我,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秋閨的寂寞,閨閣的惆悵,躍然紙上。據《海角響錄》記載,趙明誠接到後,驚異不已,不願讓步,於是閉門廢寢忘食,三天三夜寫了五十首詩。他將李清照的這首詞融入其中,並請他的朋友陸德富對此加以評論。陸德富把它放了壹遍又壹遍,說:“只有三句話是優秀的。趙問是那三句,魯道:“不迷人,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然而好景不長,朝鮮新老兩黨鬥爭愈演愈烈。壹對鴛鴦被活活拆散,趙麗隔江相望,苦於相思。
後期:
公元1127年,北女真(金)攻克汴京,、欽宗被俘,南逃。李清照夫婦也隨流民逃往江南。異地漂泊,收藏多年的金石字畫丟失,給她帶來了深深的打擊和巨大的痛苦。後來金人南遷,南宋腐敗無能,破壞長城。
同年,趙明誠被任命為建康知府。在壹次城中叛亂中,趙明誠逃出城去,這讓李清照心灰意冷。第二年在赴江西途中,到吳江時寫下著名的《夏絕句》,歌頌項羽諷刺明成。趙明誠感到羞愧和沮喪,後來在就任湖州巡撫途中去世。在李清照寂寞的時候,張汝舟(張汝舟的壹張)趁機騙取李清照的錢財,百般示好。
李清照當時很無奈,逆著世俗之風嫁給了張汝舟。婚後,兩人都發現自己被騙了。張汝舟發現李清照並沒有她想象的那麽有錢,李清照也發現了張汝舟的不真誠,甚至後來拳腳相加。後來李清照發現張汝舟的官位來源於受賄,於是起訴了張汝舟。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妻子舉報丈夫,即使丈夫被判有罪,妻子也會遭受牢獄之災。李清照入獄後,家人買通了獄卒,她在獄中呆了九天就被釋放了。這段不到100天的婚姻就此結束。
目睹國破家亡的李清照“雖苦且貧,不屈不撓”。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她竭盡全力編纂《石頭記》,完成了丈夫未竟的事業。金兵的橫沖直撞激起了她強烈的愛國情懷,她積極主張北伐收復中原。然而,腐朽無能的南宋讓李清照的希望成為泡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也寫過壹首奔放的《夏日絕句》:“生是英雄,死是鬼英雄。我仍懷念項羽,不肯過江東。”他借項羽不屈之死,諷刺了惠宗父子喪權辱國,表達了對宋朝的憤慨。
離開家鄉多年後,她那顆破碎的心因為再婚而被文人階層醜化渲染得更糟。她無依無靠,無依無靠,窮困潦倒,四處漂泊,最後孤獨地死在江南。
李清照(1084年3月13—約1155),彜族,漢族,冀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的代表,被譽為“千古第壹才女”。
李清照出身書香門第,早年生活優裕。她的父親李藏書豐富,她從小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了文學基礎。婚後,她和丈夫趙明誠壹起致力於字畫石的收藏和整理。金兵中原,南流,形勢寂寞。
在歌詞中,他更多地寫的是前期的閑適生活,後期的人生經歷和感傷心境。形式上善用線描,自成壹派,語言優美。在詞論上,強調和諧雅正,提出詞“異於壹家”的理論,反對把詞寫成詩的方法。能寫詩的,所剩不多,部分篇章有時代感,歌頌歷史,用詞大方,與他們的詞風不同。
有《易安居士集》、《易安詞》,已失傳。後人有虞書詞集。今天有壹個李清照文集的校勘。
參考資料:
李清照-百度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