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封建帝國終點的重臣,李鴻章仍舊留存著中國古代讀書人特有的嗜好,友好學子同鄉,和睦親鄰師友,擬寫對聯詩作表明心意。李鴻章留下來的書法,也大都證明了他在中國傳統文學的造詣頗具功底。
李鴻章書法
李鴻章的書法作品處於近代,留存較多,然而價值卻遠超壹副古字畫。古代常常以字觀人,以文取官。李鴻章曾經做過翰林庶吉士,這表明他的文學功底是值得肯定的。他的墨寶多贈以同袍將士或同窗官員,以書法表明自己的心跡。
“常將令德表風俗,不以外物攝天和”,這段不過最簡單的對聯表明了李鴻章下筆時的平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為朝中重臣,李鴻章意在富國強兵,他已經不需要甚至不想要通過爭權奪利來保障自己的權位。
“天”字在聯中鋒芒必露,李鴻章的個人榮辱被清 *** 和列強的外交踐踏,他不再在意這些身外名聲,以忠君愛國貫穿自己的壹生。
李鴻章晚年時的書法已經逐漸藏鋒於內,他的落款已經由原來的“合肥李鴻章”變為“儀叟李鴻章”。他已是垂垂老矣,已經將畢生奉獻了國家。他為官做事從不脫離朝廷法度和帝後旨意,他下筆成書極為顧全紙張大局布置。
至今為止,李鴻章所有的文字姿態極低,無論是隸書或是行書草書,謙讓而恭謹,處處避讓,循規蹈矩,然而在字裏行間的距離和字體的大小,我們也能看到這個老人有時下筆的無奈和決心。
李鴻章政改筆記李鴻章的政改筆記出自雪珥,全面分析了李鴻章利用洋務改革拯救腐朽的帝國,在這段時期李鴻章的敵人內有封建政敵和滿清貴族,外有帝國主義壓榨,而李鴻章通過“以夷制夷”和培養軍方後人來擴大洋務運動的影響力和改革進度。
李鴻章政改筆記
在政改筆記中,我們看到李鴻章是如何成為清 *** 的壹代權臣,在國內的反對中通過政治鬥爭在夾縫中求生存,利用貪官汙吏達到國內各大勢力的平衡,經歷低潮仍舊不改初心,從而完成洋務改革的既定目的。
李鴻章並非漢奸,國內逼迫希望談和,國外列強進行壓迫恐嚇。在《馬關條約》談判期間李鴻章甚至遇刺,同時父子生命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因為李鴻章擴建海軍、修建鐵路等試圖保護清朝的海疆安全,此事讓日本對李鴻章極為忌憚。然而這次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讓李鴻章陷入了政治低潮,洋務運動也開始偃旗息鼓。
李鴻章曾經進行了壹次驚心動魄的西行,為政改積攢知識。在各國遊覽期間,李鴻章受到了各國的驚嘆,對於這個沒落的東方大臣擁有近代其他人所沒有的眼光和政治手腕表示認同,這讓李鴻章受益匪淺的同時也為未來的外交賣國罪名埋下災禍。
在李鴻章低潮時期,他對中國未來可能會出現的民主或君主立憲表示認可,認為這極有可能會發生,同時他也期望未來的政治領袖謹記國家統壹對於崛起的必要性。
壹個真實的李鴻章曾經接觸過李鴻章的人物筆記,文中李鴻章是壹個很重視生活品質和精神興趣的人,喜歡嘗試西方先進科技和外來事物。因為他是清 *** 對外交流的第壹人,且又手握大權,很多外來科技在進入中國之後壹般都是他先使用,進行評判壹番後推廣給友人親朋。
李鴻章畫像
李鴻章對於中國古典文學造詣深厚,同時也是壹名書畫古董的收藏家,對金石器物頗有研究。他在近代中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修養值得學習,接觸西式文化的同時也加強自身傳統文學的學習,並未如同後來的國人壹樣迷失學習方向。
李經述(李鴻章幼子)曾說李鴻章遇人不淑,意指李鴻章對於袁世凱極為看重,認同袁世凱編練新軍。李鴻章看透了袁世凱的為人,卻並未看透袁世凱的野心。袁世凱在民國後對李鴻章後人極為優容,卻也依然叛清自立。
李鴻章晚年對維新派和革命黨極為優容,曾經庇護維新人士外逃,也曾經接見過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然而對富國強兵付出了半生的老人並不能接受革命黨人的空談。李鴻章註重強國在於實際行動,不以理想主義而改變信仰。
在簽訂《馬關條約》後,李鴻章的政治低潮是自己洋務改革理想的破滅所致,隨後李鴻章在晚年期間以自我放逐的方式抵觸朝廷的任命,不斷遠離清 *** 的政治鬥爭,轉而向兩廣地帶繁榮地方,通過沿海地區試圖繼續洋務運動未盡之事。因他不在朝中,清 *** 頻頻失誤,最終喪權辱國,《辛醜條約》這項罪名卻又加諸在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