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無排名
楊再春,字墨人,1943年8月生,河北省唐山人,書法家、書法教育家? ,享受國務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曾任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 ,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副總幹事長,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教授。
在出版社任職期間,編著並出版書法類書籍40余本 ,總發行量超過1500萬冊 ,其中代表作《行草章法》經過多次再版和印刷 ,發行量達300多萬冊 。1990年開始連續3年在中央電視臺主講《中國書法系列講座》,並擔任藝術總監,被譽為“擁有千萬學生的書法家” 。他曾在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地區、美國、瑞士等國家和地區多次舉辦個人書法展覽。
自小學習書法,打下紮實基礎
楊再春的父親楊文海年輕時就讀於早稻田大學,後因中日戰爭爆發而肄業回國,在壹所中學任職國文老師。從楊再春六歲起,父親就敦促他每日臨帖習字,少時因為沒耐性坐不住還免不了挨過父親的教訓。但正是在父親的嚴厲督促下,他從臨摹顏真卿的《多寶塔》碑起,壹練就是近十年,可以說父親是楊再春進入書法世界的第壹位老師。
離家後堅持自學,故宮偶遇老師
楊再春16歲便離家到北京體育大學(原名:北京體育學院)學習體育和文化知識,在高強度的訓練和學習之下仍不放棄對書法的研究和學習。平時他用休息的時間在宿舍拿毛筆蘸著清水在桌面上練字,到了周末,他就在故宮臨摹展出的書法作品。壹次楊再春在故宮臨摹時不慎被踢翻了墨水瓶,正是這窘迫之時碰巧遇見了同樣來故宮觀摩的黃高漢老師,機緣巧合之下,黃高漢便成為了楊再春在北京的第壹位書法老師。
拜鄭誦先為師,七年學習奠定基礎
在故宮因緣結識黃高漢老師後,其就親自引薦楊再春拜見了鄭誦先先生。楊再春隨後與鄭老學習七年,直到鄭老遷居上海才逐漸失去聯系。
在師從鄭老的七年中,楊再春受到其書法思想的影響,主攻漢魏刻石,平均每兩三個月攻克壹個碑帖。每個碑帖鄭老都要“考試”,只有對碑帖熟悉到隨便拎出壹個字都能默寫下來才算通過,然後再開始臨習下壹個。就這樣楊再春研習了鄭老收藏的大量原碑拓片,為日後形成自身之獨特風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向啟功先生求教
1985年,楊再春組織並參與了北京市民第壹屆“振興中華書法大賽”,在賽上與啟功先生相識。與啟先生結識後,楊再春常常去他家中討論書法問題,幾乎所有重要的書法作品出版前,都送由啟先生過目審閱。其中《墨跡章法通覽》中“墨跡”二字即由啟先生建議增改,啟先生更為此書題寫書名。直到啟先生離世前,還在病榻上鼓勵楊再春要多寫大幅作品,多寫精品,出版更多高質量的書法書籍。在啟先生身上楊再春不僅學到了做學問的方法,更體會到了如何待人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