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壹件國寶級文物,來源於中國。
1784年,日本北九州的博多灣誌賀島,兩個農民在拓展水道的時候意外挖出了壹顆鬥大黃金印,純金樸質、長寬各有兩厘米多、高約兩厘米,蛇紐、陰刻著大氣端莊的五個篆體漢字。
壹出現便轟動了整個日本,作為國寶傳承下來。
本來,這樣壹枚傳承了千年的印璽意義非凡,被日本視為國寶文物,然而,隨著近代日本的強大,不少日本歷史學家開始質疑這枚金印,甚至認為它是贗品。他們認為,日本國內發現印璽的時候已經有了仿制技術,所以說不準這印是不是日本民眾私下仿造的假貨。
原因無他,就是因為這枚金印上的幾個漢字——“漢倭奴國王金印”。
原來,日本的那枚“漢倭奴國王金印”印璽,是日本國主到我國朝見天子時,當時的大漢皇帝劉秀賜給他們的,封日本國主為倭奴國王。
據《漢書.地理誌》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余國,以歲時來獻”,而《後漢書.東夷列傳》載,“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綬”。即東漢初,日本曾經遣使入漢,朝拜光武帝劉秀並向中國進貢,表示附屬臣服之意。那時,日本人求漢帝賜名,光武帝看其國民眾普遍個兒矮,便賜了個“倭國”之名。待後來日本國王祈求大漢再賜封號時,光武帝又賜了“倭奴王”壹號給他們國主。
大漢天朝上國,周邊多有國家前來朝貢拜賀,日本當時也是想借著臣漢來樹立他們的威望。所以求得封號後,全國壹片喜悅。光武帝賜號不久,這枚金印由日本使臣百般呵護地攜帶回國。直到漢末曹魏時代,古倭國還有九年內、五次向我國進貢的記錄。
也就是說,這件文物是日本曾經被中國冊封的證據,而且“倭奴”也是他們認可的名字。
日本壹些專家後來想了壹個“證據”,印璽上刻著的“倭”字沒有單人旁,而是“委”字,因此印璽文字的意思是,日本國王是大漢天子“委任”的國王,而非什麽“倭奴王”。
看來,為了避開“倭奴”這個帽子,他們也是絞盡腦汁了。
可惜,很快中國學者的說法就打破了他們的“闡釋”。首先,從漢以後的朝廷對外派送的那些印信中來看,根本從沒用過作“委任”意思的“委”字的情況。此外,我國古代多用通假字,“委”通“倭”,因而“委奴國”就是“倭奴國”。原來,印璽上是“委”不是“倭”字,只是通假字而已,日本專家牽強附會的新說法不成立,“倭奴”就是“倭奴”。
至於日本專家對此印真偽的質疑,就更加“打臉”了。因為,1956年我國雲南出土了漢武帝劉徹賜給當時的滇王嘗恙的“滇王之印”,不管是質地還是尺寸、印鈕還是字體,都跟“漢倭奴國王金印”完全壹樣。而後1981年,揚州又出土了“廣陵玉璽”,和“漢倭奴國王金印”的制造是同壹時期、僅隔壹年,應出自同壹位工匠師傅之手。
至此,可以證明,“漢倭奴國王金印”絕非“假貨”。
如果日本堅決不承認,似乎可以把這枚金印還給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