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武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的盤龍城。歷史上,武漢曾是魏、蜀、吳激戰之地,千余年間戰事不斷,大事不斷。元末農民起義中的紅巾軍領袖徐壽輝建立田灣國,公元1356年從蘄水(今習水)遷都漢陽。明末,張於1643年攻占武昌,在此建立大西國。進入現代,更是氣勢磅礴。1837年林則徐任湖廣總督期間,武漢禁絕鴉片,開中國之先河。1861年,根據中英《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有關規定,漢口對外開放,英、德、俄、法、日相繼建立租界,成為國中之國。65438年至0889年,總督張之洞推行“新政”,開辦工廠,開辦學校,訓練新軍...,為武漢的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武漢已成為壹個大商埠和外貿港口,是僅次於上海的中國第二大商業中心,被譽為“東方芝加哥”。
公元1911年,辛亥武昌首義,壹舉推翻清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制。1921成立武漢* * *生產集團,領導工農進行革命鬥爭。1922年,江安站是整個京漢鐵路的指揮部,2月7日被反動派殘酷鎮壓,全國工人運動轉入低潮。1926年,隨著北伐戰爭的勝利,全國從廣州遷至武漢。1927年,汪精衛領導的武漢* *策劃了“七·壹五”事變,大革命失敗。同年,* * *中央在武漢召開“八七”會議,結束了投降主義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 * *反動派的總方針。武漢漢陽1938至10抗日戰爭爆發前,武漢以著名的武漢保衛戰成為全國抗日戰爭的中心。
1949年5月6日,人民* * *解放武漢。新中國成立後,從1952到1956,在國民經濟第壹個五年計劃實施期間,隨著武漢鋼鐵公司、武漢重型機床廠等壹大批大型骨幹企業的建成,武漢被確立為以冶金、紡織、機械制造為中心的重要工業城市。武漢被定為以冶金和機械為中心的工業城市,建立了壹批大型和重點工廠。1984-1992武漢經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和計劃單列。1992武漢獲批開放城市。
近代漢口舊租界,紅樓,辛亥革命的象征,近代“農民運動講習所”,八路軍辦事處舊址。這些“文化化石”和“凝固的史詩”,是歷史文化的積澱,是武漢這座古城的“根”,是江城這座開放城市的“名片”。
武漢的起源
武昌之名源於孫權建都孫藝程時更名為武昌,意為“因武而興”。金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江夏縣改為五常縣,治江夏縣,即現在的五常市。江北有漢陽,故稱“雙城”(元代詩人余闕詩)。“武漢”壹詞出現在明代的《重修晴川閣》中。到了清朝,曾國藩和胡林翼經常被用在書信中。明朝以後,隸屬漢陽縣的峽口鎮成為全國四大名鎮之首,也被稱為“楚第壹繁華之地”。所以雙城演變為三鎮,也有“五羊之夏”的說法。1898年,張之洞請楊夏分而治之,1899年,從漢陽郡劃出夏口,設立夏口廳。夏口設縣始於民國元年(1912)。但市民習慣稱夏口為漢口,所以“武漢”這個名字自然就成了三鎮的統稱,因為武昌、漢陽、漢口都有壹個字在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