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奈川壹種類似沖浪的畫叫浮世繪,起源於日本江戶時代。雖然有名,但不是日本繪畫的代表,本質上和繪畫還是有壹些區別的。唐朝時期,日本人學到了很多唐代繪畫的精髓,於是“大和畫”誕生了。江戶時代,西方畫風傳入日本,經過不斷的磨合,形成了日本傳統畫風。
把浮世繪稱為“畫”並不準確。雖然都是藝術品,但浮世繪本質上是批量生產的印刷品。畫師需要先畫出原畫,然後雕刻師雕刻墨板。壹遍又壹遍上色之後,壹幅浮世繪就誕生了。所以這個“神奈川沖浪”其實是量產的,現在世界上還剩下不止壹對大自然。當時這副浮世繪迎合了大眾的審美,所以產量較高,價格也相對便宜。
《神奈川的沖浪》是由Koshi Kitai寫的。他早期的畫都是定制題材,因為這是浮世繪誕生的意義。後來葛氏北宅的畫家不斷進步,同時對生活的感悟也變得成熟。所以他不滿足於之前的題材,開始換到世界的各種風格和景色,富士山顯然是個不錯的題材。同時,他的成就並不局限於浮世繪的創作,可謂涵蓋了藝術界的方方面面,甚至涉及漫畫界。
關於富士山的畫,北澤康誌不只是畫了壹副。他從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時間畫了富士山及其周圍的環境。壹* * *創作了36幅浮世繪,合稱為《富春三十六景》,《神奈川郎裏》就是這36幅畫中的壹幅。有些人可能想知道山在哪裏。那座山在最遠的距離,幾乎偽裝成壹個小波浪,這也是神奈川沖浪的精髓。
在這些浮世繪中,富士山往往只占畫面的壹小部分,大部分筆墨主要用在富士山腳下的生活場景。有些人在耕作,有些人在打井。雖然樸實無華,但在富士山的註視下,這壹切都顯得那麽和諧美好,反過來又給人耳目壹新的感覺。將《富春三十六景》視為文化界的瑰寶並不為過。
在神奈川沖浪是36個場景中最受歡迎的,這自然是有原因的。葛石北齋花了三年時間創作這幅畫,歷經了十幾個畫風各異的版本。後來壹種叫“普魯士藍”的西方藍色顏料傳入日本,使得葛石北齋確定了這幅畫的最終版本。此外,畫中的鷹爪波也是壹個壯舉,它甚至影響了許多西方印象派畫家,包括印象派大師畢加索。即使在今天的藝術作品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種奇怪的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