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沅
畢沅(1730~1797)清代官員、學者。字纕蘅,亦字秋帆,因從沈德潛學於靈巖山,自號靈巖山人。鎮洋(今江蘇太倉)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進士,廷試第壹,狀元及第,授翰林院編修。乾隆五十年(1785)累官至河南巡撫,第二年擢湖廣總督。嘉慶元年(1796)賞輕車都尉世襲。病逝後,贈太子太保,賜祭葬。死後二年,因案牽連,被抄家,革世職。畢沅經史小學金石地理之學,無所不通,續司馬光書,成《續資治通鑒》,又有《傳經表》、《經典辨正》、《靈巖山人詩文集》等。? 18篇詩文
僥幸奪魁
畢沅於雍正八年(1730)出生於鎮洋(今江蘇太倉),幼年失父,由母親張藻養育成人,深受其母的熏陶。後至蘇州靈巖山,拜沈德潛從學。乾隆十八年(1753),順天鄉試中舉,被授內閣中書,撰擬、結寫詔令。後來入值軍機處,擔任素有“小軍機”之稱的軍機章京,負責撰寫諭旨、記載檔案、查核奏議。乾隆二十五年(1760)三月,畢沅參加會試。會試分三場,初九、十二、十五日各壹場。四月發榜,畢沅榜上有名。能否登科,還得看四月二十六日的殿試。殿試時間為壹白晝,未能完卷者,列入三甲之末。會試中選的人,不敢松氣,緊張地準備,以期考中。
四月二十五日夜,畢沅與同僚諸重光、童鳳三在
才子全靠慈母教
畢沅幼年就失去父親,全靠母親張藻培育成人。張藻是當時頗有名氣的才女,不僅能詩,而且學問淵博,著有《培遠堂集》。畢沅在她的 *** 下,6歲能讀《詩經》、《離騷》,10歲便通曉聲韻,善作詩文。隨後,張藻又親自把畢沅送到蘇州靈巖山,拜著名學者、詩人沈德潛和經學大師惠棟為師,以進壹步拓寬視野。後來,畢沅中狀元當官,離開京城到陜西任巡撫,張藻還以母親特有的情懷,作54句270言《訓子詩》,殷切期望兒子“不負平生學,弗存溫飽誌;上酬高厚恩,下為家門庇”。張藻病故後畢沅簡介,乾隆皇帝特賜禦書“經訓克家”四字褒揚。畢沅為了銘記母親和皇上的恩賜,特將室名稱作“經訓堂”,將自己的詩文集名為
嘉慶元年(1796年),湖北省荊州、襄陽爆發了白蓮教農民起義,規模浩大,得快蔓延到南方各省,前後歷經九年,才被清朝廷鎮壓下去。為此清朝廷耗用軍費二億兩白銀,相當於四年財政收入的總和。嘉慶元年,清朝廷派兵對湖北的白蓮教農民起義進行鎮壓,軍隊的軍需錢糧委派湖北省安襄鄖荊道道員胡齊侖負責管理。胡齊侖自負責管理軍需錢糧以後,任意侵貪、克扣,致使領取軍響的清軍官兵多有怨言。於是兩湖總督景府對胡齊侖經管的軍費收支進行了審計清查。經過審訊得實:胡齊侖在嘉慶元年至二年間,掌管湖北省軍需錢糧,在發放湖北襄陽軍隊的軍餉時,每發壹百兩軍餉,扣除戶部在撥款時已少撥的四兩“短平”銀外畢沅簡介,又報請當時的湖廣總督畢沅
乾隆二十五年(1760)進士,授翰林院修撰,調任甘、陜等地為官。乾隆五十三年(1788),升任湖廣總督。與學者章學誠交往極深。 同年底,章學誠到武昌署投入他的幕下,他在武昌水陸街擇壹公館,出其私人藏書20萬卷,讓章學誠編書修誌。修成有《麻城通誌》、《湖北通誌》、《史籍考》等。他於經史、書畫、小學、金石、詩文、地理之學,無不貫通。為編撰《關中金石記》,搜羅秦中文獻1 500余種。家有“經訓堂”、“靈巖山館”,是藏書之所。編撰有《經訓堂書目》。輯刊《經訓堂叢書》,收書21種,是輯者註釋、校訂重要古籍的匯刻,由洪亮吉、孫星衍等***同校理,因名家所校,刻印質量高,被藏書家稱為善本收藏。其中《山
畢沅的詩文
過穹窿道院
清代:畢沅
討春遠過神仙宅,石級盤空躡白雲。松院鶴歸棋未散,花壇月上磬初聞。
巡廊遍讀塵墻句,剔蘚閑看石碣文。尚有山陰劉道士,乞書遺教餉鵝群。
贈顧行人抱桐先生
清代:畢沅
精力平生盡典墳,眼中余子日紛紛。占星絕學推靈憲,解字真源衍《說文》。
載酒花溪雙屐雨,攤書松閣半床雲。吟壇簪盍無同輩,每話前遊感離群。
送王夢樓同年出守臨安 其四
清代:畢沅
麗藻爭春發,優曇香影分。蒼山屏石畫,洱海墨池雲。
奉佛生前慧,工書海外聞。花前及酒後,事事總思君。
查看更多畢沅的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