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說起中國的貨幣,從古至今發展了無數次,才逐漸演變成現在的紙幣。僅在民國時期,就有數十種貨幣,軍閥政權統治下的幾乎每個省或地區都有自己的貨幣。例如,北京通用的貨幣是“袁大頭”、“孫小頭”和銅幣。
直到民國三年後,北洋政府為了方便管理,實行統壹貨幣,將銀元作為民國通用貨幣。銀元,又稱“大洋”,起源於15世紀的歐洲,是當時歐洲的主要貨幣。到了明朝,銀元逐漸流入中國,但當時在中國很少能拿到銀元,而且也不是國內的貨幣。直到乾隆年間,清政府才首次在西藏鑄造銀元,隨後銀元開始在中國流通。
光緒十六年,清廷正式將銀元作為中國的流通貨幣之壹,並開始大量鑄造,中國其他省份也紛紛效仿,於是銀元逐漸成為中國的主要流通貨幣之壹。但此時銀元還沒有統壹的國家標準,所以各地銀元的成色、重量、價值都不盡相同。後來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滅亡,清廷鑄造的銀幣未能正式發行。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任臨時大總統。為便於管理,他以銀元為貨幣單位,規定每單位銀幣總重量為庫平銀六元九角七分。當時國民政府鑄造的銀元,因為上面印著孫中山的頭像,也叫“孫小頭”,但由於造幣數量少,在市面上並不常見。
沒過多久,袁世凱在北京稱帝,還頒布了《國家貨幣條例》,以“元”為貨幣單位。每個銀元的重量分別是六分、四分和八分。65438+年2月,天津造幣廠鑄造了壹批袁世凱頭像的銀元,稱為“袁大頭”。次年,中國開始大批量鑄造《袁大頭》,9年時間,壹個* * *,鑄造了7500萬件。
說到這,很多人很好奇,民國時期的壹個大洋相當於今天的多少錢?其實銀元在中國發展至今,不同時期的銀元價值是不壹樣的。比如壹枚清朝鹹豐年間鑄造的銀元,價值5元左右的白銀。後來墨西哥商人帶來了墨西哥銀元,這些銀元是用重量相對精確的機器鑄造的,所以每枚銀元大約是7元3角,又因銀元上印有鷹的圖案而被稱為“鷹洋”。
民國初年“孫小頭”和“袁大頭”的重量約為7元3分,而100銀元價值73兩白銀,難以隨身攜帶。所以商人要做大額交易,壹般不用銀元,而用銀行的“莊票”。到1912,壹個大洋的價格現在大概是150元。如果用來消費,那就太可怕了。可以買50斤左右的大米或者20斤左右的豬肉,在外面吃的話可以吃到大魚大肉。
那麽,當時人們的月薪是多少呢?據了解,普通工人壹個月能掙20塊錢左右,教師、醫生、記者等人員壹個月工資也就壹兩百塊錢左右,已經是相當可觀的收入了,生活可以過得相當滋潤。
以魯迅先生為例。當時他每月工資300元左右,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5萬元左右。加上其他收入,壹個月七八萬,壹年下來達到幾百萬。即使在現代,這樣的工資也是相當豐厚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紙幣取代大洋,成為新中國的主要通用貨幣。除了被政府買走,有些人還把它們作為紀念品保存。到了近代,由於海洋的稀缺性,其收藏價值越來越高,但不同銀元的收藏價值也是不同的。其中,“袁大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被稱為銀元之寶,價值較高。所以,如果妳家裏有這些銀元,壹定要小心不要被別人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