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袁世凱的銅幣是民國時期發行的嗎?

袁世凱的銅幣是民國時期發行的嗎?

1965438+2004年2月7日,袁世凱以主席令頒布《國家貨幣條例》及《國家貨幣條例實施細則》。其主要內容是規定硬幣鑄造發行權歸中華民國政府所有,各官局鑄造發行的原1元銀幣由中華民國政府兌換重鑄。不壹會兒,人們就認識到它們的價值等於。國家貨幣中的主要貨幣為1元銀元,重量為六分、四分、八分,材質為90%銀、10%銅。後來改為89%銀,11%銅,壹枚成品銀元的重量是7分2角。規定國家貨幣有四種:銀幣(壹圓、中圓、二角、壹角)、鎳幣(五分)、銅幣(二分、壹分、五分、二分、壹分)。正面刻有袁世凱的側面頭像和發行年號,背面鑄有嘉禾圖案和貨幣。《國家貨幣條例》頒布的同年,“袁大頭”銀幣首先在天津造幣廠鑄造,隨後陸續在南京、廣東、武昌等造幣廠鑄造。

銀幣正面中間為袁世凱(均為光頭),上方為“民國年”;背部

“袁大頭”銀幣正面中間為袁世凱(均為光頭)衣冠,上方為“民國年”;背面圖案均為兩個交叉的稻穗,中間有“壹圓”、“中圓”(五角)、“兩角”、“壹角”字樣,後面的上方分別有“每兩為壹圓”、“每五為壹圓”、“每十為壹圓”字樣。該系列硬幣重量分別為27克(7.2×3.75=27)、13.3克、5.3克、2.6克;細度分別為90.4%、84.5%、80.4%、82.5%。錢幣外環以直齒邊為主,此外還有少量工字形邊和花齒邊鑄造。

在這壹系列硬幣中,民國3年、9年、10年等壹元硬幣較為常見。在民國三年的《袁大頭》中,袁世凱的“簽名版”受到藏家極好的喜愛。壹種是民國三年天津造幣廠鑄造的意大利制版人英文簽名版;另壹種是脖子後面袁世凱左側畫像的簽名版。以上兩種(五種)都是樣幣,沒有正式流通,所以存世的硬幣不多。

中華民國(1912-1949年)

民國成立後,中央政府幾乎沒有收入,財政危機非常嚴重。當時,中央政府籌集資金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即增稅、借債和發行紙幣。壹開始政府主要靠外債,但是把借的錢還上不是長久之計。短期來看,發行紙幣也是壹種絕妙的斂財方式,但紙幣是銀元的代表,是壹種兌換憑證。沒有銀元的充分準備和廣泛流通,很難建立紙幣信用。孫中山、黃興都曾主張發行不可兌換紙幣,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整理統壹銀元和紙幣發行權。否則,正如袁世凱、熊希齡所說,“天下大亂。此時此刻,在這種形勢下,迫切需要改革貨幣制度——“袁大頭”銀元就是在此基礎上誕生的。

民國政府財政危機的解決之道在於整頓財政,而幣制是財政的總支點,統壹幣制勢在必行。如果要進行貨幣改革,首先要確定標準。當時普遍認為采用金本位和金匯兌本位是大勢所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時任財政總長的陳錦濤向孫中山總統提出了六條幣制大綱,主張采用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都需要可觀的黃金儲備,而中國的黃金儲備少得可憐,無論如何都滿足不了需求。另壹方面,當時國內有大量白銀流通。如果實行了金匯兌本位制,這些白銀該怎麽處理?顯然,陳的建議不具備現實基礎,此時實施金本位或金匯兌本位還為時過早。

袁世凱繼任大總統後,繼續尋求幣制改革。1912年秋,政府在財政部下設貨幣委員會,作為討論貨幣制度的機關,還聘請了正在中國訪問的荷蘭古爾登金融學博士韋斯利博士為名譽顧問。被清政府分支機構聘為顧問的衛斯理向貨幣委員會提出《論中國的貨幣改革》,主張在采用金匯兌本位制之前,應暫時采用金匯兌本位制和銀本位制。1913年春,貨幣委員會成立專職委員,詳細討論貨幣改革方案,在金銀、金銀三種意見中爭論不休。最後,在貨幣委員會制作的報告中,金本位制仍被列為首選,而弊大於利的銀本位制則被放棄。

銀元替代品

1927年北伐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下令停止鑄造“袁大頭”銀元,鑄造新丞相幣,俗稱“孫頭”(或“船幣”)o,從此,顏色基本相同的“袁大頭”和“孫頭”兩種銀元在中國廣泛使用。

“袁大頭”通過後,生銀的流通逐漸減少,從百姓日常使用、節糧納稅,到官方資金進出,都改為銀元。盡管如此,白銀白銀的制度還是保留了下來,內地壹些省份仍然使用白銀和白銀作為通用貨幣T,在商業往來中,尤其是在國際收支中,仍然習慣使用白銀和白銀。在上海銀號交匯的地區,每天早上都能看到杭莊的老管事(也就是工人)背著壹個藤桶,上面用黑色塗著銀行的名字,裏面裝著銀元,互相交接。大額款項用特制的鐵架厚木箱支付,貴重的白銀大部分裝箱,每箱60錠左右,結算後用人力或大車運送。

  • 上一篇:千千小狗的財富法則
  • 下一篇:求介紹壹本好書~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