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始於中華民國成立(1912),止於新中國成立(1949)。宣彤元年,清政府發行銀元,又稱“大洋”。1914年,民國建立銀本位貨幣制度,壹銀元為壹元。現在,最廣泛流通的銀元是袁世凱頭像的,也被稱為“袁大頭”或“大歐陽”。除了壹個銀元,還有壹角的。壹元等於十分,百分之百等於1000厘米,壹便士等於壹枚銅幣。
民國初年,五塊銀元可以買壹頭水牛,壹塊銀元可以買壹噸大米。按照現在的價格,民國初年的壹個銀元相當於現在的200多元。
在上海從1926到1936,大米的市場均價約為每市10.2銀元,也就是說1銀元可以買到16公斤大米;當時豬肉每斤2毛到2毛,壹個銀元可以買4-5斤豬肉。當時棉布1銀元可以買6尺,糖1.5分每斤,植物油2分每斤,鹽3 -5分每斤。以現在的物價來說,基本上壹個大洋等於人民幣在30元到50元之間。
在1930年代,北平的壹元銀元可以買壹頓涮羊肉,在上海可以買壹份兩人份的西餐套餐。可以購買20人的公園門票和10人的電影票;壹份報紙3分錢,壹個月訂閱1銀元。當時上海的物價大概比北平高10%-20%,所以上海的物價更高。
民國初年,魯迅先生在北京師範大學當老師,壹月工資300元。普通工人工資5~10美元;毛澤當圖書管理員的時候,壹個月5塊錢。
考慮到當時是戰時,通貨膨脹嚴重,糧食短缺,價格普遍偏高。可見壹個大洋折合人民幣150 ~200元。
第二級是“銅元”,俗稱“銅板”。這兩種代幣都不是小數,而是取決於銀價和銅價的漲跌,所以也叫“小陽”。兌換店每天都掛著市場價的牌子。壹元錢可以換多少銅幣?當時市場價格波動不大。壹個銀元可以兌換大約128個銅元。——陳存仁《銀元時代的生活》民國時期,壹個大洋可以換120-180銅錢。那時候壹個銅幣,也就是壹分錢,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買壹個油條餅,八到十塊糖,壹兩個梨,兩串馬蹄鐵。五分錢可以買壹份報紙,四個銅幣可以買壹碗帶肉的面條,兩個銅幣可以買壹瓶汽水。
魯迅先生在《孔乙己》中也提到:“工作的人,下午和晚上下班,常常花四個銅錢買壹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個,——站在櫃子外面,喝壹口熱酒;如果妳願意多花壹分錢,可以買壹碟鹽煮竹筍,或者茴香豆,做成酒。花十幾個便士,就能買個葷菜……”可以推斷,民國時期壹塊銅板的平均價值相當於今天的1元-2元,但也要根據當時具體的市場環境來分析。
民國時期經濟蕭條,通貨膨脹嚴重導致物價不穩,各地物價不能壹概而論。但是可以看出,壹個大洋,壹分錢可以買很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