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造字,從戔者都有小意。水小為淺,金小為錢,果小為餞。
信劄古稱簡牘,又稱箋簡。箋、簡都是長條形的小竹片,指供題詩、寫信等用的精美的小幅紙張,也就是書信的前身了。
而小的竹片、木塊、紙張,就是古人信劄的主要載體。
小小的尺牘,和承命應酬的屏條楹聯相比,更像文人們可以無拘無束自由發揮的私密花園。因為是書信,不會被公開,所以書寫時不需要特別正襟危坐。尤其是寫給親近的人時,心情放松,落筆自然,意隨筆走,筆隨意轉,寫字人的心思都在這墨點和筆勁中被劇透了,說是見字如面並不誇大。
其實書法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真跡,許多充滿著人間煙火的地氣兒:
楊凝式白天睡了壹大覺醒來後饑餓無比,得了韭花配上羊肉而食,覺得滋味美妙無比,因此寫下《韭花帖》以示感激。
簡牘書法的審美哲學,由?書聖?王羲之創立。以顏真卿為代表的唐代書法家,開始使書法向社會各階層普及。
趙孟頫則全面研究、總結了前代文人簡牘書法的基本範式,將高高在上的簡牘書法審美進行平民化改造,使簡牘書法的社會性、實用性得到極大地擴展。
明清兩代的士大夫和文人們始終遵循著王羲之開創、趙孟頫確立的簡牘書法傳統,延續至新舊文化沖擊碰撞的民國,也到了傳統信劄文化的絕響。
1912年1月1日宣告成立的中華民國,在經歷了十幾年的軍閥混戰後,於1928年12月才完成形式上的國家統壹。有意思的是,?民國書風?也在這個時候形成了。
盡管存在的時間不長,但是,作為傳統中國書法史上最後的壹種時代性書法風貌,經過壹千多年錘煉,以帖學和碑學的完全融合為根本基礎,體現著包容、開放精神的?民國書風?,不是因傳統書法沒落而出現的最後的貴族,而是傳統的浴火重生。
民國書法又具有強烈的世俗性。這既是千百年以來文化、書法逐漸普及所結的碩果,又是社會參與程度空前的?現代書法?得以開啟的前提。
學者、官僚,商人、買辦,達官顯貴,升鬥小民,民國時期書法家?樣本?多樣性及其豐富。他們證明了,壹種時代書法風貌的形成、穩定,需要有多麽廣泛的參與群體。而這其中的民國藏書家們,還用自己的信劄作為?民國書風?的研究標本表明:統壹的時代書法風貌並不是固化的壹潭死水。
藏書是文人的浪漫。
遇到好書像遇到真愛。而藏書也感受到藏書家們的珍愛之情,回饋以報恩,古今中外都有過書籍是硬通貨的時期,隨著流轉,價值水漲船高,在藏書家落魄時成為最後的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