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國寺
郭勇寺建於明初,原名“寧西禪寺”。這座古寺在明清時期曾香火鼎盛。明代著名學者楊勝安流放永昌戍邊時,經常往返於渤南古道,在寺中居住、吟詩、讀書的時間很多。因此,後人在博南山上建了壹座楊勝庵,紀念落魄邊疆的四川新都狀元。趙範還專門為他寫了壹副對聯:生於博南山,寄張公子為歌者;寧西禪寺附近,主人公的靈魂經常依附李進國王。
趙範對聯中提到的李晉王,就是明末著名的反清名將李定國。明朝末年,李詠和李定國擊敗吳三桂後逃離緬甸,他們在郭勇寺隱居了很長時間。據現存寺內修復碑記載,農民起義軍首領李定國隨李詠逃往滇西時,曾在此山作戰。公元1912年,劍川趙範在正陽修書碑文中記載:“李詠主票人王進所撰《寧西禪寺木_》二字,至今仍懸寺門楣及“簾石_毗盧寶座”二字,惟“中”字猶存。”騰沖的李根源在書中加了“皮左”二字,並在大字旁加了小字以記此。後取“君臣”二字,改名為“郭勇寺”。目前寧西禪寺木已毀,補書後《毗盧王座》。
這四個大字至今還保存在廟裏。
據說當年郭勇寺香火很旺,主要以大銅佛出名。據《雲南概觀》李小幼先生的《永平郭勇寺》記載:“郭勇寺位於博南山南,前後五進,長建築,高檐高齒,殿寬,環廊檻。該寺不僅以其廣闊宏偉而聞名,寺內還有壹尊大型青銅佛像。在郭勇寺的正殿裏,有三座塔,既高大又宏偉,堪比昆明的圓通寺。廟上,有壹尊佛像,全是銅做的,高兩尺多。與丈八金剛相比,佛身立於蓮花臺上,壹尺三尺多長,蓮花臺寬六七尺,高四尺多,均為銅制。
雖然郭勇寺地處偏遠的西南邊疆,但還是有很多人從遠方來拜佛。壹位來自湖南的高僧,後來由雞足山主持的壹位名叫許雲的和尚,曾前往郭勇寺講學。在遊記中,他曾盛贊郭勇寺的盛況:“此佛像全國第壹,沒有任何壹個地方有任何壹座著名古寺有此佛像的宏偉莊嚴的金身。”許雲和尚壹生遍遊天下名山,在佛寺裏做了千佛手。他能對郭勇寺的銅佛做出這樣的評論是很自然的。
可惜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朝代的更替,享譽海內外的郭勇寺銅佛早已被毀,整個寺廟只剩下壹片斷壁殘垣,只有大門還在,依然遭受著風雨的侵蝕和歲月的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