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達和蔡明的小品之所以要把土豆作為貫穿整部作品的關鍵線索,是因為土豆網主動聯系了小品創作者,希望軟植入廣告。雙方已經討論了價格和種植方式。畢竟“土豆網”很難融入到小品中,所以要賣的東西最終定位為“土豆”。另壹方面,央視春晚作為全球收視率最高的節目,其經濟價值不言而喻。針對這種廣告植入,春晚“前主創”郎昆導演曾默認說,“因為媒體要發展、要推進,需要廣告配合,媒體沒有廣告就無法生存。”
雖然近年來,我對春晚節目中反復“插播”廣告深感不滿,比如據觀眾反映,從第壹檔語言類節目——姜昆和戴誌誠表演的相聲《我有點暈》開始,整臺晚會的語言類節目就已經奠定了基調——“請聽廣告”。姜昆也率先行動,毫不含糊地在相聲段子中壹口氣為招商銀行、百度和中國移動做廣告。除了“招商銀行卡,不是刷卡就完事了嗎?”除了“百度壹下子什麽都知道”這樣赤裸裸的廣告詞,在給中國移動做廣告的時候,我和搭檔壹起唱了三遍以上的廣告歌《我的地盤》,效果震撼。其他幾次提到廣告主——品牌的做法,也出現在趙本山的散文《不差錢》中。帶病上陣的趙本山和搭檔畢福劍也三次提到“搜狐”。相聲《五感新論》在《我有點暈》中更多的發揚了廣告的精神,壹個相聲裏藏了三個酒名,“周二去喝二鍋頭,周五去喝五糧液。此外,網友還在災區的節目和視頻中發現了隱藏的貝因美、雙鞭、洋河大曲、劍南春、營養快車等等,不勝枚舉,但春晚主辦方依然強詞奪理,不予理睬,而且這種情況呈逐年上升趨勢。
春晚節目植入廣告是必然還是不可避免?我不這麽認為。包括春晚“前主人”郎昆導演的所有理由,似乎都站不住腳:
首先,從技術角度和觀眾感受來說,植入式廣告因為不能完全融入劇情,必然不會給觀眾壹種突兀或不舒服的感覺。讓我給妳舉幾個例子。這就好比興致勃勃地吃了壹個蘋果,卻吃了藏在中間的土豆。有什麽理由不翻胃?或者妳去市場買冰箱,但售貨員明確要求妳花錢搭配電飯煲。妳感覺如何?很明顯,那是壹種強制買賣的市場霸淩行為,就像妳在大吃壹頓的時候,突然有人把壹個半生不熟的土豆塞到妳嘴裏壹樣難受!
其次,從經濟角度來說,央視春晚不需要哭窮。眾所周知,中央電視臺作為國家電視臺,擁有國家壟斷的傳播資源,這是主要的資金來源。沒有理由劫持這個公益-性-娛樂節目,春晚劇組是壹個特殊的娛樂-節目,所以妳通常會賺很多錢。更何況招待名人是壹種商業行為,他們在春晚上的亮相含金量十足。不然每年也不會有無數藝人想盡辦法擠進春晚,甚至春晚真的很缺錢。就像政府采購壹樣,他們會壹次次按照程序招標,完全按照市場經濟來做事。不管怎樣,有很多人想去看演出。他們憑什麽要動腦子降低藝術水平?
再次,春晚的植入式廣告有點像紙媒上的軟廣告。小範圍來說,就是創新廣告模式,各種渠道創收。大範圍來說是欺騙觀眾和讀者,是以次充好或者損害消費者權益來滿足其膨脹的私欲。就像假唱壹樣,不僅挫敗——破壞了國家電視臺的形象,還讓其演員惹人討厭,遭人鄙視,社會聲譽降低,甚至負面。
近年來,春晚節目質量壹直為社會各界所詬病。不可否認,這與節目創作者金錢至上、功利至上的世俗觀念逐年上升有很大關系,其中春晚節目中廣告的“插入”是“不可或缺”的。為此,無論從央視自身形象的角度,服務好觀眾,主流媒體引導社會的責任,還是為大眾創作經典文化娛樂作品的角度,央視都應該在春晚之後摒棄壹些過於功利和性的廣告,搭配之風不能興起!同時要努力提高節目的文化素質和道德品位,為春晚營造壹片純凈的天空。現在看電影,聚會,到處都是插播-軟裝廣告,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