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玉璧具有鮮明的漢代風格,古文獻中對璧的明確定義主要有兩個:其壹為《爾雅·釋器》所記:“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壹,謂之環。”另壹出自《說文解字·玉部》,書中將璧釋為“瑞玉圜”,段註:“邊大孔小也”;釋瑗為“大孔璧”,段註:“孔大於邊也”;對環的解釋則為“璧肉好若壹謂之環”。根據《說文》的解釋,璧是圓形扁平狀且中部有孔的瑞玉,瑗、環都是璧的壹種。
此玉璧是壹種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玉器,禮器“六瑞”之壹,是中國古代玉文化中最為核心的壹種玉器,其歷史延綿了5000多年,在中國傳統的文化理念中,玉璧象征著美好的意願和高貴的品質。
作為非常重要的瑞玉,戰國至兩漢玉璧發展到鼎盛時期。這期間玉璧的花紋形式多變,形制有大有小,飾紋種類極為豐富,使用範圍大增,數量也屬歷代之冠。
鑒賞此壁,可見其制作精整有加,內外緣皆有廓,直徑約為5.6厘米,重22.6g,屬於小型玉璧形制。其上乳釘紋,乳釘由裏到外,由小到大呈放射狀規矩排列,十分少見,雕琢打磨更是精到有加。觀其玉質,淡青之色,應為和田白玉。可感其玉質滋潤,包漿濃重和潤。多處受沁,沁色猶如朱砂,且如遊絲般密布(鏡下觀昭然),也有無數黑沁之斑點。毫無疑問,此為壹塊高古玉璧,歷經千年以上,耄耋如斯,大門洞開。
由於玉璧上乳釘紋出現相對較晚,故愚見以為其當為東漢晚期之物。不管怎樣,以其形制與玉質沁色等看,高古玉璧無需懷疑。且以其較大形制,精美制作,亦為難得之品,不失為壹件頗有收藏價值的漢玉佳品矣。
蒲紋、乳釘紋、浮雕谷紋,是漢代玉璧上最常見的三種幾何紋飾。三者皆浮凸,排列整齊,橫成行、豎成列,且制作方法相近,均基於三組寬深平行線作六十度夾角分割減地形成的類似蜂房排列的六邊形凸起平面。其中蒲紋較扁矮,且布局密集,分割線較窄細;乳釘紋則凸起顯著,間隔疏朗,不少作品還將六角單元打磨作半球狀;浮雕谷紋,又是將乳釘紋顆粒再改削成萌芽谷粒狀,最後沿浮雕單元之輪廓依形刻劃壹道谷紋。
在古代,璧是壹種重要玉器,使用年代之長、品種之多是其他玉器不能相比的。璧有以下幾種用途:壹為禮器,二為佩玉,三為禮儀饋贈品,四為葬玉。玉璧的紋飾隨著時代不同而有變化。商代璧多飾弦紋。春秋戰國至漢代,玉璧為雲紋、谷紋、蒲紋,間或有螭紋。唐、宋、元以後出現了凹雕螭紋、乳丁紋、獸面紋、花鳥紋裝飾的玉璧。
玉璧中應引起重視的是素璧、谷紋璧、蒲紋璧。素璧最早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最引人註目的有三個出土地。壹是良渚文化遺址;二是廣漢地區早期文化遺址;三是齊家文化遺址。商代也有素璧,素璧在當時主要用於禮器。谷璧、蒲璧使用壹直延續到明清時代。明清出現了壹面以谷紋或蒲紋、雲雷紋、席地紋裝飾,壹面飾花、鳥、魚、蟲、龍、鳳、八卦、吉祥物等圖案。《周禮》有“子執古璧”、“男執蒲璧”的記載。谷璧上鐫刻有成排的密集小乳丁,乳丁上雕成漩渦狀如同谷牙,取其谷可養生之意。蒲璧指帶有極淺的六角形格子紋的璧,取蒲能織席可以安人之意。這兩種璧多是戰國和漢代的,壹般為幾厘米到十幾厘米,超過二十厘米的不多見,從存世或出土的實物看,寶光四溢,做工極精良。在戰國時期這類玉璧已被奉為珍寶,作為佩玉或抵押品、賞賜品、鑲嵌品、禮儀品及饋贈品。龍紋、鳥紋、鳳鳥紋、蒲璧見之於漢代,璧的表面用同心圓繩紋分為兩區,多達三區。外區飾龍紋或鳳鳥紋,內區飾蒲紋,三區內飾獸面紋。這種漢代璧壹般用水玉制成,分厚薄兩種,直徑壹般較大,大的有超過40厘米,但厚的並不多見。
此次展現的這塊漢代風格玉璧,是壹塊保存完整,品相瑕疵可以忽略不計的佳品,具有極其高的收藏價值和投資價值,是投資的最佳藏品。